扬之:德国各党竞选纲领中的“中国议题”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7-11 08:41

扬之

扬之作者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今年是德国的“超级选举年”(Superwahljahr)。之所以如此称谓,是因为本年度选举密集,共有六场州议会选举(已进行了三场)和9月的联邦议会选举。

根据目前的选情,现在联邦议会中的六大政党(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自民党、社民党、绿党、左翼党和选项党)跨过5%的“门槛”、再次进入议会基本应该没什么悬念。

2021:德国超级选举年

6月21日,基民盟主席拉舍特(Armin Laschet)和基社盟主席索德尔(Markus Söder)共同发布了联盟党本年度的竞选纲领。至此,德国各主要政党均为今年的联邦议会大选出台了自己的指导性文件。

与往届大选不同的是,这次几乎所有主要政党的竞选纲领中都专门提到了“中国”。这一前所未有的现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政界对中国的重视程度,同时,它也是美国施压、拉拢和影响盟友,竭力加紧组成国际“反中联盟”的一个产物。

本文将着重关注德国大选年的这一新看点,分别介绍德国主要政党竞选纲领中的“中国议题”。

联盟党(Union)

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今年推出的竞选纲领题目鲜明(《稳定和革新纲领 —— 共同致力于一个现代化的德国》),洋洋洒洒,共139页,含括10大部分。

第一部分涉及外交,共10条。在第6条“重新关注亚太地区”中,联盟党首先强调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韩国等该地区“民主政体国家”(Demokratien)和“价值伙伴”(Wertepartner)合作的重要性,然后以更多的篇幅专门谈论了中国,副标题是:平视中国(China auf Augenhöhe begegnen )。

由基民盟/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

纲领声称,中国正在根据“自己的设想,不惜一切代价塑造和改变国际秩序,并提出强权诉求”,还“通过技术和基建投资影响其他国家,造成地缘政治依赖”。随后,纲领提出两个“应对”方法:1)“必要时”,团结盟国和友邦,共同抗中。;2)“可能时”,在“公平竞争和遵守互惠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与中国合作。

特别是纲领中的第一句话(“如今最大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既是竞争者、合作伙伴,也是体制对手。”)被诸多媒体引用,并被有些分析人士解读为“联盟党将告别默克尔迄今的对华政策路线”。

果真会这样吗?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的确经常会伴随着新的基调的出现。

以1998-2005年的“红绿”联合政府为例:面对德国媒体和反对党对其“暧昧”的对华政策的批评,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任内坚持认为,包括“人权”在内的一些话题,他不是不谈,但会“关起门来”谈。对此,时任反对党领袖的默克尔不以为然,并用会见达赖喇嘛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

2005年胜选后,默克尔试图奉行所谓的“更为批评性”的对华政策,执政不到两年(2007年9月),便不顾中方的反对,再次会见达赖喇嘛,而且是在总理府。

对于当时的德国对华政策而言,默克尔此举可谓“大幅转折”和“极富挑衅性”,中德关系因此迅速转冷。但随着执政经验的丰富和对大局更深的了解,默克尔之后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再未出现重大政治“干扰”事件。她在执政16年间共访华12次,每次都带着庞大的代表团,双边合作硕果累累。

当年批评施罗德对华“绥靖”的是默克尔,但最后促进中德关系最得力的也是默克尔。她在任内不仅让两国关系经历了“黄金时代”,而且还是欧中关系中力促对华合作的“中流砥柱”。

今年,德国政府又要换届了。在美国政府“软硬兼施”的强压之下,未来德国对华政策似乎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虽然近来针对中国的“喧嚣”声颇大,但它终有一天会归于平静。

当年默克尔如此,今后默克尔的接班人未必不会如此,因为最终主导两国关系的毕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双方的根本利益。

德国双月刊杂志《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e Politik)主编比亚莱基(Martin Bialecki)个人支持对华强硬,但在接受“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采访时也承认,未来对华政策的转折并不是180度的变化。他说:“德国的处境、德国经济对出口的极度依赖,使其无法脱离中国,对它说再见。人们会看到这里有很强的政策延续性。

绿党(Bündnis 90/ die Grünen)

绿党今年的竞选纲领,抛开具体内容不说,就其浩瀚的篇幅(137页)来看,已颇有“执政风范”,快赶上政坛大佬联盟党了。

德国90联盟/绿党

该党的竞选纲领共分六章,外交部分被安排在最后,标题:“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e Zummenarbeit)。

外交部分被安排在“我们致力于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发展良好关系”(Wir arbeiten an guten Beziehungen in einer multipolaren Welt)的副标题下。其中,“中国”部分被单列出来,排在“欧洲邻国”和“美国”之后,“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非洲”之前,足见该党对中国的重视。

与联盟党一样,绿党也将中国定义为“竞争者、伙伴和体制对手”,但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决不能以牺牲第三国或人权和民权为代价”,并依据自己的观念指责中方“侵犯人权”。绿党一方面坚持欧洲的“一中政策”,同时又强调中国的统一“不能违背台湾人民的意愿”。

显然,绿党对中国的“重视”更多是基于意识形态、而非现实政治的。这正好反映了该党在参政路上的整体状态。

德国《明镜周刊》今年5月曾发表一篇题为“权力和道德之间的绿党”的文章,指出该党在“政治诉求”与“现实局限”之间所处的两难境地。

联盟党对绿党竞选纲领的评价则更“形象”,也更“刻薄”,称其为“毒蝇伞”(Fliegenpilz):中看不中吃(“Sieht schön aus, ist aber ungenießbar.")

社民党(SPD)

“百年老铺”社民党今年的竞选纲领标题颇为“诱人”:《出于对你未来的尊重——社民党的未来纲领》,但篇幅与其他主要政党相比最小,仅“区区”66页,共分5大章。

德国社民党

“中国部分”相对简洁,被安排在题为“立于世界之自主欧洲”(Souveränes Europa in der Welt)的第四章中的第四条“维护欧洲的邻国关系”(Europäische Nachbarschaften pflegen)内。

社民党首先强调“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日益增强”,认为离开中国“很难想象能解决我们这个时代全球性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政治挑战”。同时,它也正视在“利益和价值观”方面与中国存在冲突,并对新疆、台湾和香港问题表示了“严重关切”。

社民党籍已故老总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是位公认的极有智慧和远见的政治家。他生前特别反感德国人在外当“教师爷”的习惯。用他的话说,像德国这样一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大规模谋杀欧洲犹太人并在20世纪内经历了四次国家崩溃(意指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和东德)的国家,对待别人时更应懂得谦虚谨慎。

在冷战最严酷的阶段,勃兰特为首的社民党都能高举“缓和”与“平衡”的大旗,逆流推进“东方政策”(Ostpolitik),为日后的德国统一打下了基础。那么,今日的社民党为何要随波逐流呢?

诚然,当前的国际格局与冷战时期已不能同日而语,但新的阵营对垒意识正在欧盟政治精英层蔓延。作为一个具有“和平意识”与“平衡外交”传统的左翼政党,社民党更应超越陈旧的“冷战思维”。

眼下,社民党的选情不佳,高举“政治正确”大旗也可以理解,但若要靠中国议题来争取选票,恐怕未必能如愿以偿。

自民党(FDP)

联邦德国的政党历史中,自民党这个“小伙伴”在联邦议会中长期位居第三,因而曾是联盟党和社民党“炙手可热”的联合执政对象;它的取舍抉择,直接决定这两大党的朝野命运。所以,该党常被称为“造王者”(“Königmacher”)。

德国自民党

后来,其传统第三大党的地位分别被绿党和选项党超越,它在德国政坛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自救自强”于是成为该党的主要政治目标。目前,自民党的民意支持略有回升,今年大选后参与执政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自民党一直是亲企业和富人的党派,同时也是保守阵营中最意识形态化的力量(相当于左营中的绿党),所以,它对中国相当多的“看法”也体现在今年的竞选纲领中。

纲领共91页,分三大部分。“中国议题”可以在第三部分第四条“自由外交政策原则”(Grundsätze liberaler Außenpolitik)中找到。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及其他外交关系时(如北约、俄罗斯、白俄罗斯、中东、跨大西洋伙伴等),一般都是一个议题一个段落,唯独“中国议题”分列出三个独立的章节:1)明确欧中关系,2)支持“民主台湾”,3)不让香港在争取“自由权利”的过程中孤军奋战。

如此“阵仗”为哪般?

首先,作为一个在德国政府中多年掌管外交部的政党,自民党在谈论香港、台湾以及新疆问题时,背离了两国建交的政治前提——“一中原则”,变相支持“台独”,声称其“长远目标”是让海峡两岸“通过和平对话”,“就促成台湾民众自由决定政治未来达成一致”。

其次,自民党模糊“内政”与“外交”的界限,用“民主干涉主义”的惯用套路来看待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香港和新疆等问题,声称香港《国安法》和新的《选举法》意味着“一国两制”原则的终结,完全忽视“没有一国,何来两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关于台湾问题,已故的自民党党魁、曾任德国外长18年之久的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曾强调指出:联邦德国自成立以来一直支持“一中原则”,如同中国一直理解德国希望重新统一一样。自民党现领导难道要改弦易辙?

2019年,香港街头暴力加剧,“示威者”甚至冲击香港立法院,场面与后来特朗普支持者冲击美国国会大厦如出一辙。恰在这时,自民党主席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在访问亚洲(包括中国)途中,借附属于本党的“瑙曼基金会”(Naumann-Stiftung)在港开设分部之际,与香港的“反对派人士”会晤。

试想,如果去年柏林示威者冲击德国国会时,中共官员去会见参与、推动或策划这些极端行为的极右人士,德国舆论会如何看?自民党又会作何种反应?

世界格局再变,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不应变,因为这是确保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基础。

选项党(AfD)

选项党在德国被认为是一个“极右”政党。上届大选中,它首次进入联邦议会,并一举成为议会中的第三大党。近来,该党的选情有些走低,但选民基础依然比较稳固。

德国选项党

选项党今年的竞选纲领篇幅也不小,共103页,但分得很细致(17章),使人读后一目了然。

有意思的是,在联邦议会有关中国话题的辩论中,选项党是唯一为中国“说好话”的党派。在今年的竞选纲领中,“中国议题”被放在第六章“外交与防务政策”(Außen- und Verteidigungspolitik)中的第二条内:“地缘政治变化中与重要国家的关系”(Das Verhältnis zu wichtigen Staaten im Wandel der Geopolitik)。

选项党承认中国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开启了一个“世纪工程”(Jahrhundertvorhaben),并建议德国“积极参与、提出一个由西向东的倡议,以补充中国由东向西的丝绸之路,特别在跨地区基建项目方面 ”。同时,该党主张与中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反对“卖光”(Ausverkauf)德国和欧洲的技术。

左翼党(die Linke)

很有意思,与德国主要政党相比,左翼党今年题为《行动的时候到了——为了社会安全、和平和气候公正》的竞选纲领篇幅最大,洋洋洒洒148页,但对中国的关注却最少,甚至没有单独谈及,只是在“为和平裁军,禁止武器出口”、“为了一个无核世界”和“社会与生态公正的世界经济——铲除逃难根源”这三个领域中“一带而过”。

德国左翼党

其他政党

除上述主要政党之外,在竞选纲领中也提及中国的只有以下两个参选政党:

1) “自由选民党”(Freie Wähler)

该党原本是区域性的,2010年才正式组合成全国性政党,目前只在巴伐利亚州参与执政。该党对中国持批评态度,主张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和影响。

2)“伏特党”(Volt)

该党的党名颇为“奇葩”,取自国际电压单位伏特(V),目的是用一个让人容易记住和象征统一规范的名称来彰显本党支持欧洲联合的政治诉求。德国“伏特党”是“欧洲伏特党”的分支,该党反对用传统的左中右的标准来界定其政治倾向,但民主建设和欧洲统一是其基本主张。它对中国同样持批评态度,主张禁止向中国出口军民两用产品,增加压力促使中国尊重人权。伏特党也是唯一在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支持欧盟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的政党。

诚然,这两个政党目前还“无足轻重”,短中期内恐怕连达到5%选票进入联邦议会的可能都没有。但是,政党政治中的所谓“大小”都是相对的,是会随着政情的变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兴衰而波动的。更何况,它们明知自己“人微言轻”还能如此“放眼世界”,关注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亮点”。

这方面,我们还可以拿绿党和自民党来作例子:

在德国的政党体系中,这两个政党常年属于“小党”。可恰恰是因为自己的“小”,它们才特别注重鲜明的立场,也成为“大党”争取联合组阁的对象。如今,绿党羽翼已丰,甚至可以有资本翘望总理府;自民党也跃跃欲试,希望恢复昔日的荣光。

这就是所谓的“大以成大,小以成小” :在议会政治中,大党有大党的作用与优势,小党何尝不是如此?绿党和自民党如今对华的强硬态度,是否也与过去因其“小”而不受重视或不受待见有关呢?

结语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眼下德国政党中出现的这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呢?

首先,各党在竞选纲领中针对中国的表述反映出大家已无法再对中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同时,这些表述内容或许最后多少都会体现在德国未来的对华政策中。但是,“竞选纲领”毕竟不是最后的“施政文件”,我们不必过分夸大其实际作用。

随着中国因国力的增强而被视为“对手”,“反华”这面“政治正确”大旗似乎已成为欧美国家一些政客和政党在大选中“代价小、收效大”的拉票“神器”。各党派竞相使用,彼此攀比。

在实行两党政治的美国,这些针对中国的竞选口号的确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施政措施,因为总统候选人独立担纲,取胜后又是一党执政,虽然有国会反对党的存在,但总统的权力相对较大,所以,竞选口号直接转化为施政措施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德国主要政党的竞选纲领

德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二战后清一色的多党联合组阁,从未出现过一党执政。因此,竞选纲领中的主张最终要经过组阁谈判这个“过滤器”后才有可能落实到“联合执政协定”(Koalitionsvertrag)中。

换而言之,为了拉选票,竞选纲领中的立场表述会因为“政治正确”和“道德主义”而“夸张”“抢眼”,但在执政各党之间的“讨价还价”中,许多立场的“鲜明棱角”会被磨平。

根据最新民调结果,75%的德国人并不相信政党会兑现其竞选纲领中的承诺。所以说,竞选是为了执政,但并不等于执政;竞选中表达的某些政治主张最后会被“执政”这辆重型车上的“政党利益”和“有限可行性”两大轮子碾碎。

其次,这次德国各主要政党在竞选纲领中史无前例地大谈中国,说明欧美在拜登此前的欧洲“峰会之旅”后,进一步夯实了“竞争对手、制度挑战和合作伙伴”的“对华口径”。

在此大框架中,各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有不同的侧重: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视为主要“敌意对手”,因为它认为自己的国际领袖国地位,特别在经贸和高科技领域,正受到来自中国的严峻挑战;欧盟中的德法等国则更注重合作,因为它们除了“价值观”和“互惠贸易”之外,并没有需要捍卫的世界霸主地位。

最后,今日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多极的世界,国际格局的形成并不取决于某国或某个阵营一厢情愿的“设计”,而是多重和多元利益驱使下的综合政治结果,当然还有各种“偶发”因素在起作用。

以全球抗疫为例:疫苗供应商如果跟不上,德国和欧盟制定的目标再完美都无济于事;拜登上台后宣布要在7月4日“独立节”之前实现70%成年人至少接种1剂和1.6亿成年人完成2剂接种的目标,但白宫已承认无法如期完成。

同理,眼下针对中国的“统一战线”表面上看似乎搞得风生水起,但要落实到实处并具有“持久性”,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德国 德国大选 中德关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