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观藓不是藓,日本禅、中国禅与伪科学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6-19 09:06

雁默

雁默作者

台湾自由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最近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开了关于“真气”的讲座,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传统的“气论”,引起广泛的讨论,十分有趣。此间讨论已多,我想换个角度看问题,既然朱教授讲到佛学,那么不妨从禅的三种境界,浅谈禅,附带一聊伪科学的模式。

日本年轻女性,常常风靡一些令人不解的流行,这或许与日本的阅读文化有关。出版刊物不时带动新风潮,创造另类的消费文化,这几年,掀起女性观赏苔藓的现象,很是奇妙。2011年,作家藤井久子的一本书《我亲爱的朋友,苔藓》,在日本热卖4万余本,并在年轻女性族群中引发一波”观藓”潮,成为最新日式消遣。流风所及,观光业,花卉业,甚至家具业等都推出了苔藓主题活动与商品。

对,就是随处可见,平常你看都不看一眼的那种苔藓。

如果你在日本有块地,啥都没,就是苔藓多,那发财了你。

日本女性观察苔藓的风潮,图片来源:沪江网

这事也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BBC在一篇名为“全世界都在学习的日本正念禅修”的文章中,将观藓现象的视野拔高到日本禅的世界级影响。

中国人心里“哈~”了一声,禅乃中华文化,怎地被西方人认为是日本土产的?我得劝你先搁置民族情感,想想佛教本亦是印度文化,但传到了我们这儿,也产生了完全本土的禅宗。所以,认识日本禅,要有别于你印象中的中国禅,禅适应不同民情的分歧发展,也是正常的文化现象。那么,观藓,与禅有何关系?我们可借由戏剧的途径来理解。

禅境界一,观藓是藓

为晋身政治茶师(茶头),日本全国各地的茶师,都捧着名贵的茶器,献给新一代的霸主织田信长,唯独茶师千利休,却捧着寻常的茶器,毫不畏惧此举可能引起将军的暴怒。他在茶器里注入清水,还要求织田将军耐心等半晌。时间,在肃杀的寂静中流淌。不久,茶器里的清水,映照着皎洁的月光,呈现了独具一格,无可言喻的美感。结果千利休击败众茶师,成了织田信长的茶头。(电影《千利休》)

这小故事,足以说明日本人的美感,讲究简单、朴素,尤其是“瞬间”。茶道、花道、武士道都有着这种禅的精神,也由于日本人将“禅”与“美感”合而为一,它便进入了生活里。樱花的美是短暂的,日本茶道也讲究当下的感受,武士对决,务求瞬间胜负。日本人的生命观与美学,好像一个一个块状的时空,将时间列入考虑,事物的美感只存在某一瞬间,当下,是日本禅的其中一个面向,我们可借由另一出戏来说明——《降临》(Arrival)

女主角问男主角,如果你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会不会想改变它?这是古往今来,关于“预知”的基本命题,人人都熟悉。男主角想了一想: 我想我会更常说出我(当下)的感受吧(I say what I feel more often)。

这便是日本禅的核心关注:与其关心或忧心未来,不如珍视当下。我们知道“刹那”这概念是来自佛经的梵语ksana(क्षण),也就是“瞬间”之意,只要了悟日本人对“瞬间”的极端重视,即可解释很多日本文化现象。

而在这种关注里,“感受”大于“理解”,又侧面呈现了禅的另一种面向。你不妨在脑海里“感受”一下切腹画面,周遭庄严肃穆,男人跪坐,半裸上身,腰间缠着纯白的布,短刀入腹,鲜红的血瞬间在白布上扩散,在这块状的时空里,交织着最激烈的情绪与刹那的美感。中国人与西方人都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但重点不在理解,而在感受。

虚无飘渺的梦,不如地上的苔癣,当下的存在与感受才是真理。朝苔癣喷水雾,叶子的颜色会从棕色变绿,这种瞬间的生命美感,才符合日式消遣的品味。故而,一般人得到的是“观藓是藓”的禅学层次。

禅,穿透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各种礼仪的来源都是禅,并在江户时代,进入通识教育,沐浴、打扫、烹调、工作,都在不同程度地修禅状态。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发现,禅修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加幸福感,并抑制焦虑与抑郁。日本人从生活层面将禅功能性,西方人则对这种“正念禅修”趋之若鹜。

简单说,日本禅的现代意义,就是练习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

观藓是藓。

禅境界二,观藓不是藓

大部分中国人应该听过,神秀说,“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一个进展......呃.....说禅是思想,其实不解禅。禅乃无法言说的概念,语言无法完整传达禅意,若勉强要赋予意义,禅只有两个字,“破执”。破除一切执念,就是禅的核心内容。

六祖慧能,图片来源:蔡志忠漫画

没柴生火?烧佛像即可。流动的不是旗子,不是风,而是心。女子需要人帮忙过河,和尚也可以背。这类的禅宗公案,旨在说明一切的外在形式或教条,都是可打破的,禅是帮助人们窥探本质的过程,在哲学上,类似本体论。在思想史上,接近唯心论。在儒学上,属于“六经皆我注脚”的一派理学。

以本主题譬喻,这叫做“观藓不是藓”。

在现代思想里,有一种思潮特别像禅,叫做后现代主义。这种思想,反对一切窠臼,并主张一切的建构都要破碎化,然后重组。以史学为例,传统的帝王将相史,叫做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后现代主义反对这种传统的建构,破碎之,称为小叙事(mini narrative),我们该开始写马桶的历史、玉米的历史、化妆术的历史等等原来不被当成一回事的时空碎片。从而产生《从棉业看印度历史》《从颜料的历史看文艺复兴》这类著作。

禅,也类似一种反建构主义。

中国禅的走向,一方面进入其他学说,成为新学理或新艺术的因子,另一方面走向生活宗教的修行法门。

在中国,禅局限存在于学术界或宗教殿堂里,这便使得禅在中国的传播,不似日本以其功能性进入大众生活,既非高深理论,也无须信仰。讲白了,一个活在云端,一个长在地上,那么西方人是从较为“亲民”的路线去做禅的第一次接触,就不难理解了。故而讲到禅,洋人的第一印象“这是日本的”,我们中国人也不用怨尤。

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时常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所以不似日本能专注在某种概念,并将之发挥到淋漓尽致,最后还成了文化消费品。观藓主题旅游、苔藓生态瓶,以及贵得要死却又显空荡的日本当代艺术展门票。

毕竟我们是在观藓不是藓,本来无一物的境界,高处不胜寒是肯定的。

禅境界三,观藓又是藓

朱清时教授说他从“达摩禅经”的呼吸法门,练习以意志控制体内的真气运行,而“真气”为“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网上多有从科学角度反驳朱教授不够科学,甚至是伪科学的评论,我们换角度切题。

将主观唯心的理论,尝试用客观唯物的方法解释之,朱教授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这是古今中外很普遍的一个文化现象,叫做“附会”。

汉代人解儒经,有一明显的趋势,就是大量借用阴阳学及星象学解经,从而发展出所谓的“纬书”。经纬经纬,经书乃圣人表面上的说教,纬书则是圣人在说教文字里暗藏的预言,直经横纬,才能平面化地编织出圣人对真理的阐述。其方法,就是借用阴阳学与星象学的理论,解释儒经,以产生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统一理论。极简化之只有四个字,“天人合一”。这算是人类文明里早期的系统性附会文化,当然西方也有类似的文化现象。

在近代,十七世纪的大天才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曾将他发明的二进制,融合中国易经六十四卦,解释上帝七天造万物的图式。这个二进制,成为今天信息科技的基本理论,但与易经或基督教义,实无关联。

20世纪,也有人尝试以深奥的数学公式,“测量”圣经文字,找出內里的文字密码,解出预言。这种附会的故事,多不胜数,其基本模式,就是将旧理论,注入新概念,以当代的专业术语,或方法,重新诠释旧文化。附带特征是,内文宣传式形容词过多,又穿插令人陷入疑惑的动词者,伪的成分居多。

量子力学在二十世纪的几个发现,如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等,每一项微观世界与巨观世界耐人寻味的差异,都鼓舞了不知道多少唯心论者与宗教理论家,群起附会。而采取的手段与两千年前的知识分子,几无二致。用量子力学的专有名词,堆砌心灵学说,这种手法行之有年,在台湾可不少见。反正,人总是能将不相干的事牵扯在一起,现代人迷信科学,又不懂科学,才导致伪科学大行其道。

我并非否定“气”的客观存在,这尚是不可知的范畴,我只是对于解释系统永远存疑,因为附会现象无所不在,有许多传统概念的现代解释,根本经不起推敲,而其背后往往有商业利益或政治利益推动。

朱清时教授挑战的是现代科学一直无法圆满解释的意识问题,很难不用暧昧不明的术语建构“说法”。你要从量子世界中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去类比“观藓不是藓”的禅意,确实有趣,但这终归只是类比,要将两者划上等号,还需要非常多的验证,而验证方法,还不见得在既有的科学方法里找得到。

科学,尤其需要想像力,禅的概念可以是一种途径,去假设所谓“客观存在”的数学模式,但禅不是科学,甚至不是哲学,它只是不断地提醒你,知识本身也是一种窠臼,有其限制,当你陷入思考困境时,往往需要打破执念以脱困。

故而,检验朱清时教授的理论,不见得需要从科学的角度用数据对话,只要翻开历史找类似的文化现象,即可了解其思维模式的可能陷阱,这才是伪科学的真相。换言之,当你已在“观藓不是藓”的层次,体悟了事物的本质时,回头再观苔癣,会有不一样的风景:观藓又是藓。

既了解了关于真气的科学解释不是科学活动,而是文化活动,那么不如,丢掉那些“神经元涌现”的科学包装,还真气为真气,观藓又是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科学 禅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