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台港别当西方思想价值上的“人肉炸弹”

来源:观察者网

2019-12-10 07:53

雁默

雁默作者

台湾自由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一国两制”有多难?相信经过了香港这次的动荡之后,各方华人社会无论对此制度有何分歧看法,都应有一共识,即“一国两制”并非都像澳门那样顺风顺水,在某些条件下的实现难度超乎想像。

正因其难,“一国两制”的“50年不变”是很有历史眼光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划出一个时空上的缓冲带,慢工出细活地解决分歧。

今天的中美争端,势必将成为未来史书里的历史大事件,而从最近的北约峰会闭幕声明“中国是挑战,不是威胁”可见,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已然改变,北约里的欧洲强国,含蓄地与美国划清界线,转而寻求一种有别于美国的方法,应对中国与俄罗斯。

换言之,美国想在欧洲拉帮结派修理亚洲大国的难度提高,恐将对亚洲小弟施加更大的压力,以撑住大哥的颜面与实质利益。韩国现在的压力有多大,已是显而易见,东盟也不好过,日本亦是匍匐前进中。

这便使得“一国两制”受到空前的挑战,或着更精确地说,受到空前的威胁。

台湾排斥“一国两制”的根源

美国对日韩的处理方式是“半羁縻”,抽掉其军事主权;对台湾,则因中国大陆之故,仅采取1/4羁縻,主要表现在思想价值上的禁锢。台湾对美国的军事依赖,远比不上思想膜拜。当思想成了信仰,接受另一种思想羁縻的可能性就很低。

简单说,信了天主,佛祖就是异端。台湾有言论自由,却没有思想自由,没有思想自由就谈不上信任,这就是排斥“一国两制”的根源,至少精英阶层是如此。至于庶民阶层,掌握不了权力便无发言权。

本来西方精英很难想像“一国两制”,因为他们的历史习性是殖民,而非羁縻,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对的,因为不干涉你、支配你,要怎么让你效忠呢?后来他们有点懂了,“中国”自古就是一种概念,在此概念下有非常多元的族群与地方文化,相对地,“统一与融合”却几乎是一种信仰;再者,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而非个人,因此政府是一种“家长”的存在,而非“仆人”,如此的政治社会结构,必然重视秩序,而非自由。

在多元环境里寻求秩序与统一,羁縻就是一种过渡性解决分歧的方法,绝不只是面子问题而已。

古代经验告诉我们,羁縻政策的配套措施除了朝贡制度,还需要教化政策,简言之,就是汉化,或是汉人族群在羁縻之地展开一定程度的“胡化”。汉化与胡化是双向的文化融合,羁縻能否成功完成统一的任务,端视在思想价值上能否趋于一致,成就一个新的静态秩序。

大陆即使一般民众也看得出来,两岸三地的分歧,重中之重的问题在于教育,而这一点,“台独”“港独”也都很清楚,故而两造都视此为战略重地。教育就是教化,只要此一层面做得不够,羁縻的基础就不稳,关于此,某些香港人用丢汽油弹和举美国国旗的方式,说明得很清楚了。

图片来源:香港东网

有大陆朋友问:大陆到底要多进步,多有钱,台湾人才会服呢?诚实地回答:在一定时间内,物质条件未必能彻底解决心态问题,若无法心灵契合,甚至还会有反效果。“大陆发展得好”很可能成为统一的心理阻碍,因为台港人会无可避免地落入“自卑的倨傲”,愈穷愈不愿求解放,反而更想在物质落后的处境里寻求“价值超前”,而高捧西方价值,就得先掐断民族联系。台港这种情感上(或情绪上)的心理结构,才是统一工作的真高墙。

这个问题会在中美对抗的态势下更形恶化,使得羁縻愈来愈难。

受困于西式现代化的思想结构

要和平解决两岸三地分歧扩大、一路走到黑以致无可挽回,就得从思想根源反省。港台精英与年轻人最大的思想紧箍咒其实是“现代化”这个关键字,所谓自由民主人权都是现代化的子题。为什么无论大陆经济多么发达,台湾精英都不认为对岸是现代化国度呢?

在西方语境里,“现代化”有三个条件:宪政主义,民主主义与经济发达。这三个条件只有经济是物质条件,其余两者都是思想概念。

两百年来“现代化”都被理解成“西化”,现在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进步模式壮大了,于是“中国问题”变成了一个文明大哉问:“现代化”真的符合西方标准吗?

自由主义的西方认为,经济发达的必要条件恰好就是宪政主义+民主主义,唯有此二者打下了基础,经济才会发达。民主不必多做解释,什么是宪政主义?简单说就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民权利”。这么看就明白为何西方认为经济发达来自于此,因为人民权利获得保障,政府权力有所限制,经济(资本)才会展现活力。

显而易见,这个标准容不得“一党专政”,也正因此,西方纳闷:为何中国具有旺盛的经济活力?

台湾精英也跟着西方狐疑,觉得中国一定有病,而且病得神秘,病得不轻。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曾经的台湾经济奇迹,也是一党专政时期的政绩,跟着西方鹦鹉学语的同时,怎么不回顾自己的历史呢?何况这里面还有个天大的误解:大陆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协商制,而非一党制,更不是一党专政。

由此可知,发达经济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宪政主义和民主主义,这是严重的误导。此二者所导向的个人主义式自由经济理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同样地,集体主义式的计划经济,有时会失败,但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魔鬼藏在细节里,经济问题不能以笼统的概念得出结论,成败自有其复杂的多重因素,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应变能力高低,恐怕才是重点。

那么,西方语境里的“现代化”条件,显然就经不起推敲了,回看中国经济奇迹,现在我们又直接目睹了一个反证。

在现代化标准下,部分台湾精英,特别是那些政、法、社会系背景的,特别喜欢讲民主宪政下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这是套一般庶民较难理解的概念,白话说就是,唯有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民权利”的环境下,社会才能容许多元的声音并呈现多样性。

公民社会可理解成“公民团体”,这些形形色色的团体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存在的人民组织。唯有形成公民社会,权力才会分散,复杂的社会结构才能“多元共生”,“自然”产生秩序。除此之外的社会,都是“人工”的,单调的,压迫的。

若不是因为台湾经历了近30年的宪政民主乱象,还真觉得上述辞藻很美丽,逻辑很顺畅,但经过实践,事实证明公民团体正是乱源之一。

公民团体说白了也就是看“小局”的小众,而政府的任务是看大局照顾大众,顾大局有时无可避免会牺牲小局。小众被牺牲就不顾大局地闹,政府若压制就乱,若妥协就使顾大局的政策打折,最后形成效率低下和空转,甚至牺牲了大众利益。别的不说,“用爱发电”就是公民社会乱搞之典型。

图片来源:中天

西方既然视政府为公仆,小众的意见就会被放大,持平而论,确实会使社会呈现多样性,人民权利意识得以抬头,但问题在于缺乏足够有力的“家长”主持公道。因此,要让一个社会维持正常运转,人民获得幸福感,政府应在“家长”与“公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吹捧两者之一。

追寻这个平衡点的努力,才是稳固“一国两制”的基础,也才谈得上“一国一制”的和平演变。完全放任不管的羁縻,或误以为经济是维系一国认同的良方,终究都会碰上心灵不契合的难关。

我们正处于世界局势大变动的位置上,经不起自乱阵脚,美国正不断向中国发射“价值导弹”,不少台港人则是西方思想价值上的“人肉炸弹”,这个引信如果不拆,两岸三地何时才能有宁日?

责任编辑:陈轩甫
自由主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