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灏:疫情之下,中国公卫人的声音不能缺失

来源:作者赐稿

2020-05-18 07:38

姚灏

姚灏作者

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

【文/ 姚灏】

关于这次疫情,直到今天看到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发布的一篇文章,才想写点什么。

这里面给了组数字,是来自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Tom Frieden,他说:

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有大约 2100 个员工。作为一个人口只有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家,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将近 14000 个普通员工和 10000 个左右的合同工。这些员工的薪水在美国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而且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地位很特殊——在有公共卫生危机或类似的情况下,我作为 CDC 负责人,我会经常直接向奥巴马总统汇报工作。而中国CDC 的地位就非常不同。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都看到了,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医疗资源的匮乏或不均衡。不说物资,在一些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患者时,前线医务工作者人数不够,情绪是很容易崩溃的,也足以体现出,我国在医疗卫生人才的储备上依旧很不足。

别说这次疫情,即便是平时,很多大三甲医院的医护就已经忙得半死不活,每天早晨,去北上广的大医院门口看看,哪里不是一早就排起长龙,某些知名科室的门诊,哪天不是人多得水泄不通。

过去十多年,中国医生数量的增长,远不及人民群众诊疗次数的增加,这里具体数字我不再赘述,有兴趣者可以去查查中国卫生年鉴。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的医疗人力资源就已经不太能跟得上我国人民的诊疗需要,更何况在这样大规模的疫情面前?

好在,中国还可以跨省调动资源,可以派其他省市的医务工作者去支援前线,一定程度上解决前线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人数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超过医务工作者派往前线的速度,又何况其他省市自己的人力资源也得有充分保障。

这还仅仅只是医护。

这次疫情中,很多人批评疾控,说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够,但我个人是为中疾控以及地方疾控感到非常委屈的。可能他们确实在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要想到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在中国,做疾控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啊。

我有很多在疾控机构工作的朋友,过去这几周,都已经放弃休假,加班加点,拼命工作。不光是医护在前线,疾控其实也是冲在前线的。

大家可能对中国医护的工资待遇之不济有所耳闻,刚毕业的医生,在北上广,只拿几千块钱月薪都是常态。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疾控的工资待遇。

都说做疾控的或者是没改行、还愿意留在疾控的,都是“用爱发电”,那真的是在“用爱发电”。

所以前几天,黄冈“一问三不知”主任曝光后,说这位主任根本不是医疗卫生背景的人,那她怎么能管疾控呢?其他因素不说,我真的很怀疑,在中国很多四五线城市,到底能找出多少专业素质过硬的公卫人才?

很多学公卫的人,留在大城市的体制内,要养活自己,都很成问题。更何况小地方。

再回到高考报专业。

我一直都说,如果要看一个行业的人才储备怎么样,只要先看看高考时究竟有多少学生会报考这个专业。

就医学来讲,现在中国想学医的高中生,本来就非常非常少。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热门专业是什么,而医学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什么高考热门专业,倒经常是劝退专业。

学的人少,学的人里面优秀人才更少。

像美国,或者不说美国,像中国台湾,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都是成绩最好的。为什么?因为这些地方医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摆在那里,哪怕不说经济地位,即便是社会地位高,也足够吸引很多学生。

但是在中国,情况怎样,大家也都清楚。

论经济地位,没有。那论社会地位呢?在传统观念中,医生在国内的社会地位还是有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一部分家长还是会推荐孩子学医;但过去这些年,国内发生的伤医杀医事件不时出现(看看过去两个月就好了),哪怕社会地位再高,哪怕国家对医生的褒扬再高,我可以很明确地说,这样的事件,每发生一起、只要一起,都不知会让医生有多心寒,更不知道会劝退多少医生、医学生,还有多少想学医的高中生,以及这些想让孩子学医的高中生父母。哪个爸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哪个爸妈,希望自己孩子在工作时,还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说的还是临床医学。我们再谈谈公共卫生。

在国内,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都在医学院下面,我们称之为“大医口”。

前面提到,每年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非常少了,那报考公共卫生的呢?比临床医学还要少。

这里面有几点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几乎所有人,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都不及疾病治疗。大家都知道,生了病要去看病,却不知道比看病更重要的是防病。就像这次疫情,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治疗,那么比生了病、没药吃,更好的办法显然是预防它,不要被感染,那不是最好的方法吗?

其实,不光是新型冠状病毒,至今还有很多不为人熟悉的病毒、疾病。其实,我们对绝大多数疾病都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能治好的病,真的只占到所有疾病中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

所以,同样的道理,与其生了病没法治或者治不好,或者治好了也有很多后遗症,为什么不想办法,提早预防它呢?不生病,岂不是更好?

但防病的重要性,仍有很多人根本不理解。

所以,在报考医学院时,很多人会报考治病为主的临床医生,却不报考防病为主的公共卫生。

那么,意识上的不足,是一个因素。

另外,如同前面提到的,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以及薪资待遇,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做疾控、做公卫,待遇不如做临床。人都是趋利的动物,孩子天真,可以不考虑钱的因素,但父母在为孩子着想时,肯定会把薪资待遇考虑进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的认识。甚至,谈到公共卫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学科专业?

讲个笑话,在中国,马路上的卫生间叫公共卫生间。所以,有人就真的以为,做公共卫生是不是就是搞厕所的?

这话倒也不错。

公共卫生确实需要搞厕所,因为厕所是疾病传播很重要的一个点。比如,这次新冠病毒,专家称病毒很有可能会通过粪口传播。什么是粪口传播?就是这个病毒会从消化道里排出来,混在大便里,如果拉了屎、手没洗,就会粘在手上,然后啃啃手指、吃吃东西,就会把病毒给一起吃下去,吃下去后又在消化道里繁殖,再从大便里排出来。而且,不光会自己传自己,如果粪便处理做得不够好,你自己大便后没洗手,病毒粘在你手摸过的地方,如果另外有人也摸了这些地方,病毒就会传到第二个人身上。

所以,公厕对于一个地区的健康非常重要。大量疾病,都会通过厕所传播。搞厕所,就是在提高一个地区的卫生水平,确实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

但是,如果一说搞厕所,显然会让不少人觉得这事儿很low,大学报考的专业,最后却要去处理厕所,一点也不高大上。这么想显然是错的。

一、搞厕所可以非常高大上。

几年前,比尔·盖茨来中国开会,演讲时他拿了一罐屎出来。大家可能有印象,过去几年,比尔·盖茨投了大量钱来研究厕所,如何让厕所更环保、更干净、更循环、更高效、更便宜,这里面牵涉到大量工程问题,完全不像大家想象中的公厕那样简单。目前,中国的公厕真的只能算是非常初级的阶段,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二、公共卫生也不光只是搞厕所。

很多人对公共卫生有误解,不知道公共卫生是什么东西,好像很宽泛,虚无飘渺,摸不着头脑。

我们不否认公共卫生这个学科,确实范围相当大。

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关键问题是疫情防控。而疫情防控,就是公共卫生,研究传染病是怎么传播的,粪口传播,空气传播?有什么规律?谁更容易被传染上疾病,谁不容易被传染上疾病?什么地方更容易传播,什么地方不容易传播?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这个传播?这都是疫情防控的内容。这主要是和传染病有关。

除了传染病以外,还有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公共卫生也会研究。研究什么呢?比如,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什么人不容易得?吃什么东西容易得糖尿病?运动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如果运动、饮食和糖尿病有关的话,该如何改变大家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从而预防糖尿病?

再比如肺癌,大家都知道吸烟和肺癌有关,那么具体相关性如何,也是公共卫生研究的内容。

上述例子,统称为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下面的一个分支。概括来说,流行病学就是研究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在内的所有疾病的分布规律,像是什么人容易生病,什么地方的人容易生病等诸如此类问题。

除了流行病学以外,公共卫生还研究卫生政策,比如医改、卫生管理,医改要怎么改,医院该怎么管理,疾控该怎么管理等等,也是公共卫生研究领域。

另外,公共卫生的研究范畴还包括以下这些:

环境,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天气是不是影响到这次疫情的传播;

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因素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穷人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职业卫生,各类工作场所的健康问题,你的工作和你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做什么工作更健康,做什么工作不健康,工作场所中的哪些因素决定了你的健康;

营养,研究饮食和健康的关系;

经济,研究医保该怎么设计,卫生系统里的钱怎么运转,各种疾病的经济负担有多重;

统计,因为以上所有研究都得用到数学工具,而这个工具就是统计。

基因、遗传,研究基因和健康的关系。

……

所以,什么是公共卫生?但凡任何可能影响到个人健康的因素,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只要能影响你的健康,公共卫生都在研究。

但是说了这么多,都只是个科普,可能对看得人来说,公共卫生是什么,头脑里更加清晰了。但对中国绝大多数人来说,公共卫生是什么,其实还是不知道。

回到高考的问题上,正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公卫、不知道公卫的重要性,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基本不会想到填报公共卫生。

别说别人,即便是我自己,也是在学了好多年临床医学以后,才明白公共卫生重要性的。可见,公共卫生这个学科的普及,依旧任重而道远。让更多人明白公共卫生是什么,重要性何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明白了公共卫生是什么、重要性何在,就够了吗?想必这次疫情以后,很多人会开始重视公共卫生的,但即便如此,今年高考会有更多高中生想报考公共卫生吗?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我想,当父母们查了查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前景后,他们恐怕还是会摇摇头,说:

“这么伟大的工作,这么讲求无私奉献的工作,这么用爱发电的工作,还是让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去学吧,因为有钱人的快乐才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而我的快乐,还是挣钱挣钱挣钱吧。

所以,看到开头给出的那组CDC人员数字,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高考没人想报考“大医口”专业。报考“大医口”专业的,绝大多数都想报考临床。而那些念了公共卫生的,可能很大一部分还是被调剂过去的;进大学后,还心有不甘,想从公共卫生转去临床医学。最后,剩下那些读公卫的,十之八九毕业时,看到国内做公卫的惨淡前景,而选择了改行。

没改行的,也选择了去企业,去咨询行业。真正会去做疾控的,简直凤毛麟角。

真的进了疾控行业,做了没几年,看到同龄人都年薪三四十万了,而自己还在啃老,心里就开始嘀咕,要么现在改行或者离开体制,也不迟吧。最后还愿意留在疾控里的那些人、也就是现在正奋战在疫情前线的那些疾控人,那些公卫人,真的应该给他们最大的敬意!

不光是医生,疾控人也放弃了很多,可能只是出于对这个事业的热爱,也可能只是出于为人民服务的心,或者只是出于对人民群众健康至上的理想,才选择留下来,选择留到今天。

批评总是很容易。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莫过于做个喷子。难的是,提出解决方案,拿出干货来。

而当我们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时,也要尊重那些正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人(当然,也要区分)。接着,再想想,这背后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应该考虑一下,这次疫情中所暴露出来的中国卫生人才短缺问题,该如何解决?自己又可以出什么力?

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既然自己有这么多意见,自己能为这个事业做点什么呢?或者自己也去学这个专业。

在国内,公共卫生专业都是研究生专业,毕业工作后很多年都可以读,而且国外的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还就是需要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才可以就读,所以工作后都有机会。

如果你说,我比较现实,做公卫养不活我自己,我要赚钱,那么你在赚钱之余,如果还对这次疫情中的问题有所不满,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还有所希望的话,就也请想想,自己能做什么,来促成中国卫生领域待遇薪资水平的提高呢?或者只是为现在僵化的医患关系做些贡献呢?

一个行业,最最需要的仍旧是人。行业的行,也是行走的行,而行走的永远是人。没有人,又谈什么行业呢?

公共卫生需要你。

如果你无法投身中国卫生行业,也请支持中国公卫,还有中国公卫人,还有中国的医务工作者。

补记:

从长远上讲,中国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个短缺不是一点点短缺,而是相当短缺。而限制我国卫生人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因素,还是薪资待遇的问题。

在现在这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时代,所有用爱发电的人,所有理想主义的人,都请好好珍惜。我们需要谈理想,谈奉献。

但理想与奉献,毕竟不能当饭吃,毕竟不可持续,也不合这个物质主义时代的时宜。

所以,我也曾在其他文章中写到,可以设一个有关医患关系的基金。除此之外,我倒也非常希望,我们在此次疫情之中或之后,能设立一个由民间发起的中国卫生人才发展基金,真真正正去鼓励,去激励,去回报,那些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愿意奉献的人。

此次疫情足以让大家认识到,中国卫生人才的短缺现状,所以有必要建立专项基金一路支持中国卫生人才(包括医生、护士、公卫等等“大医口”的人才)的发展与培养。

现在,大家为一线医生捐钱非常踊跃,这非常重要、非常好;但也要意识到,这只能解一时之渴。长远来讲,无法解决的实质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道理,大家都懂。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大家也都懂。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短期内,我们要把资源集中在抗击疫情,支持前线上。

但中长期,我们仍需思考以后该怎么做,如何避免下次疫情,如何避免下次疫情发生时,不再出现疾控主任一问三不知,不再出现医生在诊室里崩溃大哭。

任何工作,总归得由人去做。做不了这个专业,也可以支持在这个专业里工作的人。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略作文字删改。)

责任编辑:朱敏洁
新冠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疫情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