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祥:参院大选如愿,安倍是不是要放过韩国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7-23 08:25

姚锦祥

姚锦祥作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锦祥】

作为令和年代的第一次国政选举,此次日本参院大选获得了广泛关注。选举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自公两党的议席数虽有减损,但依然保持了稳定的过半数(141席);以立宪民主党(下称“立民党”)为首的在野党议席虽有较大提升,但依然无法撼动自民党和“安倍一强”的政治格局(104席)。这不仅打破了2018年自民党总裁大选后安倍“弱势化”的传言,党内甚至在酝酿为安倍第四次竞选连任铺平道路。

2019年7月22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兼执政党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自民党总部出席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安定政治”赢得选民青睐

自民党此次竞选的主轴就是所谓的“安定政治”,强调自民党在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政策连贯性,这是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周边外交和国际贸易形势迅速变动的当下,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这一诉求显然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外交领域,安倍的外交人脉和在G20大阪峰会上树立的良好形象,为此次选举起到了很大的加分效果。

而与此相反,立民党、国民民主党等在野党主打的则是“分配”议题,强调建立更公平的经济,解决“非正式雇佣”、大企业获利过多、养老年金、消费税率等问题。从选举结果来看,这一诉求获得了一定响应,立宪民主党大增8个议席(共计32席),但其吸票效应依然有限。其一,民众对在野党的执政能力依然高度怀疑,认为其只会批判而无法施政;其二,由于日本立法下调了选民年龄至18岁,“养老金”、“分配”等议题对这些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因此,从此次选举可以看出,对“安定政治”的关注似乎压倒了一切,自民党的执政势力得以再次巩固。有趣的是,选举结果刚出炉,自民党内就传出了支持安倍在2021年后第四次竞选连任的消息,并考虑进一步修改自民党章程,将“3届9年”的规定进一步放宽至4届。

目前来看,这一动向的可能性较大:第一,2020年东京奥运有望推动日本新一轮的经济景气。笔者近期在东京目睹了如火如荼的基建、旅馆建设,这将带动就业和收入的阶段性增长,并转化为对自民党的支持。

第二,安倍个人的政治抱负,尤其是改宪、对朝外交和北方四岛问题,恐怕难以在2021年之前取得解决,他需要更多的时间。

第三,外界本来预计安倍会提前解散众议院,实现“参众同时改选”,提升民众的投票热情。但安倍并未这么做,而是将“解散众议院”这一张牌留到未来使用,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政治风险。

第四,从自民党的权力构成来看,原来被认为是“后安倍时代”有力候补的“岸田派”人士,在此次选举中大量落败,党内抗衡安倍的力量有减弱的趋向。因此,安倍主导下的自民党,恐怕仍是未来2-5年我们打交道的主要对手。

日本在野党可能进一步分裂

所谓的“在野党共斗”喊了很长时间,但迟迟难以落地。这一次日本各在野党在32个单一选区进行合作,推出联合候选人。但成果不彰,仅取得10胜22败的成绩,比3年前还减少了一个席位,这使在野党内部对合作再次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态度。实际上,不少政党长期对日本共产党保有偏见,对与日共合作持反对态度。

另外,从选举结果来看,除了立民党大增8个议席之外,社民党议席未变化,共产党减少1席,国民民主党减少了2席,合作的成果似乎完全由立民党独享。与此同时,在野党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竞争态势,特别是在改选的复数选区。如京都选区(改选2席),共产党的原有席位被立民党夺取;在静冈选区(改选2席),国民民主党的议席也被立民党夺走。实际上,立民党和国民民主党都是从原民进党分裂出来,本就有观点上的差别和矛盾,此番竞争可能会加大双方之间的不信任感,外界所期待的“两大政党制”依然任重道远。虽然立民党党首枝野幸男认为这一次的“共斗”取得了很大进展,希望继续推进在野党合作,但不可否认各党态度存在明显的“温差”。

而且值得关注的是,不少票源转向了其他小党和新成立的政党(如令和新撰组党、从NHK守护国民党),它们的议席大增6个(合计20席)。这体现出部分民众既对自民党不满,也对主要在野党失望,只好诉求新兴势力来改变日本的政治风气。在此次竞选过程中,在野党就被揶揄为“完全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总在不断分裂”等等,既无法提出有吸引力的政策选项,也未能体现出足够的执政能力。

虽未达3分之2多数,但改宪势力依然有望

这次选举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所谓的改宪势力(自民、公明、维新)未能继续保持3分之2的国会多数,离改宪门槛的164席还差4席。一些人将其解读为自民党或修宪势力受到冲击,但其背后有更多值得关注的发展动向。21日晚维新党的桥下彻就指出,此次选举虽未维持3分之2多数,但为安倍进一步整合改宪力量留下了更大空间。

为何这么说?实际上,过去3年改宪势力已经取得了超过3分之2的微弱多数,但始终无法将改宪问题正式提上日程,主要的关切在于国会内部还有很强的反对力量,尤其是从民主党演化而来的立民党和国民民主党。如果改宪派贸然行动的话,会面临很大的政治压力和风险。因此,改宪派希望争取更多的在野党的合作,主要目标就是玉木雄一郎所领导的国民民主党,此次大选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合作窗口。

第一,在一些自民党铁定获胜的选区,出现了不少转投国民民主党的现象。也就是说,自民党在主动向其转移选票,助其在复数选区赢得一席,向其施加政治“恩情”。第二,此次选举国民民主党减少了2席,不少党员对在野党合作的路线存在质疑,未来脱党或分裂的可能性极大,自民党可以趁势吸收他们的力量以为己用。因此,作为第二大在野党,国民民主党未来几天的走向将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安倍虽然将修改宪法第9条、把自卫队明确载入宪法作为自己重要的政治抱负,但从他22号会见记者的谈话来看,他采取了一个相对“软化”的态度,并不想在改宪问题上极端冒进,而将重点放在争取多数的国会议员和民众支持。


G20大阪峰会后,日本旋即宣布对韩国实施制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韩对抗的态势会逐渐弱化

各方都高度关注日本此次大选,其中最敏感、反应最强烈的莫过于韩国。有趣的是,不同政党的“对韩政策”也成为此次选举的焦点,而操弄民众的对韩情绪,也成为此次自民党重要的选举策略之一。

实际上,日本的各在野党或多或少都对此次对韩的贸易报复举动持批判态度,核心观点认为日韩的政治纷争不应通过贸易报复的手段来解决,这不仅会损害日本倡导自由贸易的形象,也可能会煽动危险的民族主义浪潮。因此,立民党等在野党被贴上了“亲韩”的标签,成为选举中的主要批判点之一。

但选举已经结束,安倍继续顽固地坚持对韩制裁已没有意义,不仅不利于日本的国际形象,对日本本国企业和东亚的生产链也会造成连带的影响。因此,日本有望逐步放弃对韩国的对抗政策,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上来:

第一,韩国经济在短期内受到了较大冲击,自民党“教训”韩国的目的已经达到;

第二,美国方面已经发声,将由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出面协调日韩贸易争端,日本不得不采取“软化”的态度;

第三,日韩关系恶化连带导致日朝关系的恶化,为了早日实现日朝首脑会晤、抓紧解决人质问题,自民党有必要尽快缓和与韩国的紧张关系。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日韩对抗的调门会逐渐下降,重回相对稳健的经济、军事合作局面。

总体而言,令和时代的首次国政选举,巩固了安倍主导的自民党在日本政界的影响力。在野党合作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甚至酝酿了新一轮的分裂风险,“安倍一强”的格局并未遭遇实质挑战。从外交领域来看,选举之后自民党的外交取向会渐趋理性和务实,逐步推动改善日韩关系,重构日美同盟基础上的美日韩军事协作。安倍是否第四次连任尚未可知,但已成为日本政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岸田派”等挑战势力的弱势化,安倍主导下的自民党可能仍是未来2-5年我们主要的工作对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小婷
日本 日本首相 自民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回应积极,我们在等以色列”

“美菲狼狈为奸,只能说明美国心虚”

新的历史!墨西哥迎来首位女总统,如何看待中国?

菲总统“香会”演讲歪曲渲染海上事态,中方阐明立场

国安又破获英国重大间谍案,涉中央机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