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鹏鲲:中国为了连上互联网都付出了哪些代价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7-27 08:06

余鹏鲲

余鹏鲲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鹏鲲】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却很少有人想过在快捷便利的背后中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经历了哪些博弈和斗争。可以说一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斗争史、一部从弱小到强大的内容发展史、一部从国际化到中国化的进化史。今天的中国的互联网尽管还在向国外缴纳着不菲的费用,但是已基本实现风险可控的管理。

始料未及的威胁

1987年北大钱天白教授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认识到互联网在西方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回国后向德国发出中国第1封电子邮件,从此一直建议中国加入互联网,成为普及宣扬Internet的旗手。

1989年,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并提出5年目标——使中国四大骨干级网络联网。在网络互联网出现之前世界上已经出现过两种“互联”性质的网络,就是邮政网和电话网,分别负责物质和信息的传递。尤其是电话网,几乎可以看作今天互联网的前身。事实上大部分中国人最早就是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的,机关单位通过电话网收发邮件和传真,国防单位通过加强的电话网秘密的收发文字和图像。早期发展互联网的时候,中国的先驱也是按照邮政网和电话网的逻辑理解互联网的。所以在1991年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当美方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我们几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阿帕网,是一种军事网,但是讽刺的是,具体开发互联网协议的工程师几乎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开发的网络协议(即通信规则)几乎杜绝了一切政府干预传播的可行性。双重讽刺的是,互联网根节的美国中心性、军事性和传播的无政府性使它成为美政府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并在“颜色革命”、“伊斯兰之春”等历史中被一再的证明。

没能搞清楚这一特点,使得中国在随后的互联网发展中吃了大亏,除了被美国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外,还被美国当成经济上的吸血管。根据《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援引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课题组的一份报告,由于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使用的“游戏制定者”和“运行控制者”,我国用户上网必须向美国交付各种费用。据该报告推算,我国每年向美国支付的使用现有国际互联网的费用,包括域名注册费、解析费和信道资源费及其设备、软件的费用等,高达5000亿元以上。

这个费用超过了当年我国的国防预算,相当于当年许多西部省份整个省的GDP。中国为了接入互联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付了哪些费  哪些人在付费

这份报告说的5000亿中的大头之一是为构建中国互联网而采购的通信设备硬件和软件的费用。主要是通信运营商比如移动、联通等进行支付。

另一个大头在移动互联网,从1G时代中国就开始向国外缴纳专利费,跟着是2G、3G,到了4G时代只是有很大改善但是小米、魅族、中兴、华为等设备制造商仍交着部分通信专利费。此外很多基站同样使用大量美国的产品和技术,一样也要缴费。

纯粹的互联网通信也有很多费用需要缴纳,根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的报道,中国须向美国交付有互联网地址资源租用费、域名解析费、信道资源费等费用。

互联网地址资源租用费:互联网络的地址资源是全球唯一的,根据 APNIC 和 CNNIC 的政策,地址分配将基于租赁而不是永久出售或转让的原则,因此联盟成员需要及时缴纳相关的费用,以保证自己能够继续有效的租用这些资源。中国租用 IPV4/IPV6 地址,每年通过美国注册代理机构—中外共管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向美国支付租用费。IPV6的地址资源租用费还要比IPV4的租用费更高一些。

这一费用的缴纳者是国际域名的租用者,比如国内的百度、网易、搜狗、360等重要或不重要的门户网站。

域名解析费:域名解析收费是运行商按年收取的费用。由于中国的域采用英文、中文域名,国外收取费用有据可查是反向解析费、AS号码费。中国统一由 CNNIC代收。

这一费用只存在于互联网发展的极早期,随着国内电信运营商建立自己的解析服务器,这一费用已成为历史。

信道资源费:中国缺少的信道资源,每年需付租用美方的全电路费、端口费。

全电路费:即除中国自行建设中国段海缆外,还需租用美国公司指定的美国段海缆以及相应陆上接入设备、机房的费用,也包括部分租用转发器的费用。

网络接入费 (端口费 ):指接入和使用美国国内网络的费用。

这一费用相对总和最高,范围也最广,由CNNIC代收,收费的对象是全体网民,收费的方式全电路费为按年租用或一次结清,网络接入费是按出口带宽收取,2003年之前进口美国的带宽费用高达120万元/G/月,后来有所起伏,但是总的来说大大降低。而且中国进口美国的带宽比美国进口中国的带宽几乎要高一个数量级。最终进口带宽的费用通过收取的网费落到了每个网民的头上。

进出口带宽不平衡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2001年民用网络开始普及之后,短短九个月出口带宽就翻了一番。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5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的出口带宽已达到5392 Gb,从10年末到15年末出口带宽年增长率31%。而今年已经突破6000 Gb,可见我国的出口带宽一直在高速增长。

哪些人用了这些出口带宽呢?

第一种人是职业需要。比如科研人员、软件开发、跨国公司职员、自媒体拥有者等,为了寻找资料、和国际同行交流以及向上级公司汇报情况、获取第一手国外信息而使用了出口带宽。

第二种是生活需求。主要是国外网盘的使用者和国外社区或网站服务的固定访问者,比如苹果icloud业务之前的数据服务器一直放在美国,此外还有很多人从数据安全性角度选择国外网盘。也有很多人喜欢收看国外的一些节目而直接访问原网站。

第三种是不知不觉的使用了出口带宽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资源的时间差,比如微软的补丁往往美国先放出来,国内的媒体就先把链接放网上供网民下载,由于晚这么一点微软国内服务器的补丁的链接就排的非常后了,网民就没注意自己其实访问的是国外网站的资源。第二种是国内网络硬件资源相对较差,而无政府主义的网络协议只会根据算法让你的信息走时间最短的路。于是中国人的信息就走出了国门再绕回来,比如韩国网速快,所以有时东北发山东的信息就会经过韩国。东北发上海的信息甚至会经过美国。

采取了哪些措施

面对复杂的情况,中国标本结合的采取了许多措施。

早期中国发展互联网,主要的困难是来自硬件。即国内的访问需求与硬件水平不相适应。面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是限制需求和提升硬件水平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当时访问者主要是大学生和老师,当年读大学的人应该都对上机卷的存在不陌生。提升硬件水平主要就是培植自己的通信企业。90年代固定通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由于只有国外公司能生产,所以卖的非常贵。当时的交换机里的一块一公斤的铁质散热片就敢卖1000元左右,而且如果中国人自己做一块放进去将失去保修资格。当时倪光南指导联想的研发人员在国家的扶持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程控交换机,后来这一项目虽然夭折了。但华为晚一年多也研制成功了bh03交换机并成功打入市场,现在华为的通信产品已经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bh03交换机)

后来国内互联网缺乏优质资源和网站又成了问题,为了摆脱中国没有域名国内网站只有挂靠美国的不利影响,之前提过的钱天白教授又建议政府申请了.cn域名,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申请成功,又在德国学界的帮助下把这一域名的管理服务器搬回了中国,为之后国内网站的发力打下了基础。从1995年水木清华BBS开始,然后是搜狐、网易、百度、等一大批的门户网站在政策帮助下建立,后来还有了淘宝和豆瓣、新浪之类的生活服务网站,整个中国互联网的面貌焕然一新。

(99年的搜狐主页还比较简陋)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3G的自主研发,4G的中欧合作,5G的腾飞,中国也已经逐步从完全依赖国外技术实现了到自主研发的飞跃。

而根本上来说,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互联网的高地,国内很多专家认为是互联网地址解析根服务器(俗称根服务器)大部分在美国,没有一个在中国的缘故。根服务器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全世界只有13台。1个为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放置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荷兰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

图示为十三台根服务器的分布,中国尝试过得到其中两台根服务器的镜像服务器,但2010年3月16日,网络协议以多次被DNS污染而威胁互联网安全和自由为由而被撤销路由通告(相当于被主干网封杀),此后中国只能断断续续的管理1-2台镜像服务器。还有一种尝试是建立国际互联网的新秩序,不过这一尝试比较彻底的失败了,因为其他国家几乎不用面临中国这样特殊的问题。和发达国家比对网络控制力不够强,和不发达国家比网民又太多。目前中国投入大量资金研究下一代网络技术IPV6,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如果IPV6普及,将允许每个国家都拥有足够的根服务器,则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认识和利用它的过程中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不坚持以我为主的方法论,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芯片和软件外使用互联网每年向国外企业和组织的总缴费也已经下降到千亿左右,就是得益于这样的认识和方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宙斯
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轻视中国,短视且不明智”

欧盟向中国靠拢?“没那么简单”

为劝阻特朗普再下黑手,美媒急得搬出钱学森

墨西哥总统称要替换中国制造,但...

“没有中国技术设备参与,我们已无法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