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鹏鲲:美国最大国际问题智库,为什么反对中国自主创新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13 08:37

余鹏鲲

余鹏鲲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余鹏鲲】

8月末,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了《科技胖龙——中国创新基准报告》,对中国近10年来的创新水平进行了剖析。从其较晦涩的文笔、间杂引用的典故以及较多的复杂从句来看,该报告主要是回应美国国内民众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关切,当然也有引导美国内舆论的考量。

报告的最主要的结论是“和其他主要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的科技表现发展的很快”但是“中国正在动员的投入并不是总能顺利转化为成功的技术创新产出”,“这样低的科技新陈代谢就是我们把中国称为‘科技胖龙’的原因”。“同时,中国可能是一个大的IP(知识产权)国家,但仍然是一个弱者”。

不过报告也同时警告各国和企业除非“做对战略性的回应”,不然将有可能被“胖龙”的大脚踩扁。

报告引用了多种衡量中国创新能力的指数,上图为中国历年的各项指数得分,下图为中国历年的各项指数排名。

报告的发布机构、作者和合作伙伴

对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普通中国人可能知之甚少,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家喻户晓广为人知,号称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由大卫·阿布希尔和海军上将阿利·伯克创立于冷战的鼎盛时期,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宣称致力于设法维持“作为世界正义的力量”的美国的优越和繁荣。素有“鹰派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有220名全职人员,和不低于500人的咨询专家。

根据2016年曾列中国社会智库第一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资料,美国的这个研究中心主要接受以洛克菲勒为代表的石油财团的支持,2012年的预算即达到3320万美元。“9.11”事件后,该中心向布什政府提出了“以阿富汗为中心,发动反恐战争”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战略,事实证明,相关建议获得了布什政府的认可和采纳。奥巴马政府国防、外交和经济资源向亚太地区再平衡的政策也收到了该中心的影响。该中心曾经关注过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有专论《银发中国》。

尽管“战绩”不凡,但他们却“谦虚地”表示:“报告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心无关”,这次《科技胖龙》也是。

那就来看看文章的作者,该中心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斯考特·肯尼迪。斯考特一向看低中国的政策与发展,写过《兴建中国的“一带一路”》把“一带一路”的前景描述得一团漆黑,当中国要建设100个国家级的智库时,他却说中国智库“一直对工作的质量感到不满意,希望能够更好地进行研究。但是他们也不愿竭尽所能。”

他这次的研究是该中心的一个科技政策项目,同时也与弗里曼中国研究和卡特科技政策项目展开合作。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有:微软集团、通用电气基金会、美国商会、半导体协会和日本外贸协会。

全球创新指数(GII),上图为部分国家历年的分数,下图为这些国家历年的排名

结论与论据之间的撕裂

作者的论据主要来自一下的四个方面:中国创新的普遍趋势、经济创新、推动发展的知识创新以及商业表现。

但是最终作者想表达的既不是中国创新的未来也不是金融业的创新,只少量提及中国知识的商业化应用,作者最想说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是有威胁的和低效的。

作者首先反对中国进行“自主创新”,认为“这是中美两国经济关系最麻烦的问题”。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中国试图增强创新能力的计划和行动,包括《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提出的自主原则、2010年政府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还有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认为中国通过种种手段“干涉并歧视外国产业”。

他认为中国发展创新由于“技术上的自卑”和“其特殊的战略,中国追求一种技术民族主义者方法,支持国内产业损害其外国竞争对手”,并认为此举对世界经济不友好,因此对外国企业作出警告“狂热的廉价融资和其他工业的政策可能危及不仅个别公司、供应链和商业模式,而且会使企业更难拿出预算继续投入研发部门。

作者仅仅认为这是不道德,但并不认为这会是无效的。他认为政府适当的干预经济是有用的,奥巴马政府就推出了国家创新战略,认为关键的部门,理应首先得到支持。评价标准应该是“商业表现的成功、国家生产力的提高、更广泛的社会福利”。

但他认为中国和它的贸易伙伴还需要更有效的交流找到更好的方法,也就是说他不认同这些政策的效果。

报告引用了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列出历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

陈词滥调间或有可取之处

作者对于中国的创新趋势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犬儒主义、片面效忠、阻碍创新的教育系统虽然近年有所改变,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只是山寨,没有创新”。

他同时还批评了中国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认为所依据的项目全部是中国所擅长的,比如研发支出、 科学和工程项目、学生入学人数、发表科学论文、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政府采购的技术数目的数量,片面依靠数量取胜。

通过引用全球创新指数 (GII)的报告,作者说明中国科技评分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投入的增加和研究人员的增多,人才的表现仅仅是可以接受。

对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作者也提出了批评,认为大学前的教育虽然高度任人唯贤(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承认的),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真正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还关注到中国从国家到企业投入科研的资金都越来越多,到2015年底促进科技发展的资金至少有780类。他还发现尽管天使投资在中国大行其道,但是投资人还是特别务实保守。如果不能产生经济价值,几乎无法拉到投资。

作者肯定了中国专利数量的增长,在2000年才有17万件,但到2015年就有280万件申请。但是作者也提到中国的专利几乎都不在其他司法管辖区,也就是说国际化水平很低,而且未能带来大量的专利授权费用,来自海外的更少。美国的专利授权费用几乎是中国的100倍。

上图为各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千件),下图为各国海外专利的比重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还指出中国的公司一般只能在国内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成功,在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很小。

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这份报告显然不是客观的,但仍令我感到高兴。

这首先说明了我们的科技及科技带动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出一份单独的报告是过去中国享受不到的“待遇”。说白了,被人骂也是因为出名了,有一定水平了。

我们看到作者主要从质量上对我国的科技水平进行批评。诚然,数量优势现在是中国的一个比较优势,但是中国并非完全没有质量优势。近年来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国产超算频繁刷榜、量子通信进行技术验证、实践十三号卫星上天、军舰列装就像下饺子,这些没有高质量的研发支撑都是做不到的。

有人常常非黑即白,认为中国有数量优势,所以质量完全没有优势。实际上“科技龙”没有骨架只有脂肪是站不起来的,也在开放竞争中生存不了。

当然中国的科研也需要提高质量,增大产出。不过也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中国的人口多,既是人口负担、又是人力优势。只有把更多的人组织到科技创新中来才能化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在这种条件下,把科研变成“人力密集型”的,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相反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向精英化的道路未必适合中国,即使是人口比我们少、教育资源比我们发达的美国智库不也承认中国的高考更公平吗?

作者一直很忌惮又找不出更合理的理由来否定的“自主创新”则更是我们要坚持的。早在2013天河二号研制成功时,习近平就指出,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勇于自主创新”。中国的技术发展既是引进的结果也是自我发展的结果。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不自主研发,只引进国外的技术,那么这群智库研究者会这么有威胁感吗?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宙斯
科技创新 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创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敷衍应付、屡查屡犯!7家医院被国家医保局点名

“决定性胜利”,无限期推迟

“这是对西方的警告”,欧洲听到了

逮不逮捕?美西方“裂”得更严重了

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