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麦:在西北农村支教时,政府救活了我的学生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0-14 08:11

张其麦

张其麦作者

爱丁堡大学硕士在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其麦】

2017年3月,我来到甘肃白银的一座山村小学,在那里参与了为期4个月的支教活动。

总体来讲,山区里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匮乏的,但是这种匮乏并非都来自于物质上的匮乏。

其实刚来到山里时,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比较震惊的。震惊不是因为条件太差,而是因为设施竟然都比较齐全。学校新换了金属结构的单人座椅,并且在每个教室里的黑板上都挂上了一个50英寸左右的教学用电子白板(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屏幕一体机),学校也通着互联网和手机网络。

除此之外,还有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设备以及单双杠,甚至学校里的学前班也铺着防碰撞的泡沫地板,还有小滑梯、小秋千、橡皮泥、水彩笔、大积木房子等等,实验室里也是摆满了实验器材和美术用具,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而这一切都与我脑海中那个预定了的贫困山区学校的印象完全不同。

后来我在帮学校做文件整理和检查时才知道,这些配套设施都是完全按照国家规定购置的,而且我所在的学校是前几年的重点基建对象,所以这些东西非常齐全。这所有的硬件升级,都是仰赖于党和国家对西北基础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小学生们在上手工课 作者供图

不过,即使配套设施相对齐备,整体来看,校舍的条件依旧是有限的。我所支教的学校只有5排平房,前两排作为教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在一起)、以及学校的图书室和会议室。后续两排便是一到六年级的教室。由于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教室也显得比较空旷。最后一排就是学前班的教室、厨房、实验室、以及食品仓库了。

校舍十分紧张,不少应该在规定里必须存在的设施,诸如心理咨询室,只能与其他教室合并在一起。而校舍的建设以及维护多半是要靠公益组织所联系的捐助来进行,比如我所在学校教师墙面及门的粉刷和更新,以及操场的硬化建设,就都仰赖于个人或公益组织的捐助。

在西北的贫困学校,公益组织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资源的积累和分配有着政府部门所不曾拥有的灵活和高效,但是不同的公益组织因为目标的不同各有各的侧重点,也有行欺世盗名之事者,这些就等到以后再说了。

学校每天为学生们提供早餐,早餐有黑米粥、八宝粥、鸡蛋、馍馍,有时候是鸡蛋汤。粥和馍馍是学校花钱请当地的老百姓在学校里面做的,有时候中午老师备饭备多了就让学生领着碗筷来吃。下午一般会发水果或者牛奶来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这个牛奶水果是全甘肃都有补助的。虽然无法与城市里面的教育资源做对比,但是相比较于我上小学时的情况,即便是在山里也是要好很多的。

但是即便如此,学生的营养还是不够的。有些学生营养不良,身高很矮,有些会有夜盲症,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蔬菜供给。毕竟山里没水,几乎养不活蔬菜,而蔬菜的保存时效短,没办法及时补充,学校这边食材的供给基本都是一个月一供,本身的品质也不是很乐观,苹果多有损坏,鸡蛋也有些很干瘪。

临近的静宁是产苹果的著名县,但是苹果品相如此不好,多有溃烂,实在不应该。鸡蛋或许是存放条件的原因,在干燥的黄土高原上,鸡蛋内部的蛋清和蛋黄常常干瘪,有些发生了胶质化,无法食用。由于存放条件的缘故,这些食材或许在营养方面会有一定折扣,但想要短期内改善条件,也确实有一定难度。不过令人放心的是,学生的学生奶质量还是相对不错的。

至于肉,学校是没有的,家里一般也不会吃,都是养一年的大肥猪,过年的时候宰了,把肉腌上吃一年,有了贵客(像我)或者馋了会偶尔吃点。而这还是条件还不错的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好的可能就比较困难。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体检,如果健康有异况,基本都是营养不良。我自己回来的时候也觉得有些缺乏营养,这还是在我每隔2周去一次县城的前提下。

山里的生活依然有半自给自足式的感觉,人们吃的都是自家产的粮食、土豆、鸡蛋,一年到头的收入毛利可能还不足1万元,还要留出一部分为孩子们的学习所用。我的大多数学生,家里都会有一个大人外出打工,更糟糕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学生母亲离家出走了,也有的父母一方早逝,小小年纪就生活在单亲家庭当中。当然并非所有学生都如此,也有在外打工家庭条件好的偶尔会开车去县城,而且这类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孩子们在上学路上 作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特别是国家开始精准扶贫之后,居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边的贫困户会获得国家无息贷款补助2年,并且会获得2万左右的扶贫款,多被用于盖新房和买车,或者扩大养殖规模。

精准扶贫对乡村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不少学生的家里就盖了新房,搬进了新农村,老师们的工资也有所提高。民办教师的工资原来是每月300块钱,现在的最低工资标准应该是1300到1700,正式教师工资也提高到了3000至4000不等。除此之外,每所学校会下发2万左右的经费,多用于学校活动、器材补充、电费网费水费等方面,还有学生和教师的奖励,所有支出都需要发票报销。

听起来似乎有点像“驴得水”,但实际情况比“驴得水”好得多。工资上来了,老师们有的也买得上车了。虽然只是五六万的那种吉利,但是山区下雨多有塌方,下雪也多会封山,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一辆五六万的车远远强过以前所依靠的摩托。不仅方便了通勤,还大大增加了生活质量。虽然山上的加油站寥寥可数,而且一般人负担汽油价格的能力有限,所以用车依旧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毕竟有了一辆车,生活的范围广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看去也好得多。

不过,老师的整体生活水平依然不是很高。由于山路崎岖,大巴车从县城开到村里需要3个多小时,而且一天只有一班车。交通不很方便的结果就是,山村小学的老师在学校一呆就是一周,住在县城的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从农村来的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务农补贴家用。民办教师以前更是如此,上课的时候可能布置完任务,趁着学生还在做作业,就见缝插针地下地干活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险些在任期内失去一个学生,而这位学生最后活了下来,全是靠着国家和政府的相关医疗政策。

我的这位学生今年上三年级,患有先天性心脏缺失,最近一次手术时,在手术室发生休克,险些没抢救回来。这位学生光住院就住了一个多月,最后所有的抢救费用、心脏补缺手术以及住院费用,几乎90%都是政府负担,学生自己家庭算下来就花了10000出头。

而这样的手术,他小小年纪已经做过5、6次了,因为随着身体成长,心脏的洞就会变大,所以以前补的洞又要重新补上。如果没有政府补助,他家里绝对不可能负担得起这个费用,估计早就倾家荡产了。而现在,他们不光保住了孩子的命,还搬进了新农村,生活得比以前更好了!这个时候,我是真真切切地感激着党和政府的政策的。

作者供图

除了手术相关的医疗补助之外,国家对残疾儿童也有对应的帮助政策。对学龄前残疾的孩子,国家会有直接的干预治疗,补助也会多一些,并且会帮助他们到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有的乡亲不愿意承认自家孩子的智力水平有问题,宁愿早早找个差不多条件的人嫁掉(有时哪怕是近亲也可以!),也不愿意被村里人品头论足。而近亲结婚反过来又会造成残疾儿童的出生。也有一些村民和教师,不太相信这些扶助政策,觉得这里这么偏僻,政府工作人员肯定不会真的过来,即使来了也不过是做做样子。

但是据我所知,这些政策确实是在执行着的,比如人们会通过公益社联系专家,然后用社会上的爱心捐款,将孩子们送到北京等大城市进行康复训练和理疗培训,而医疗补助也会真的打到医保卡里。

我不会简单地去批评乡亲们,在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中生存,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和生活而作出的选择。我相信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他们也绝不会行此旧路。国家和政府已经在积极对待这种情况,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也非常真诚、认真。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国家的政策需要更大的力气去宣传和落实。我也希望社会的关爱能多多深入大山深处,帮助他们。

但是如何更加科学地帮助他们,而非一时兴起,只是暴力地塞钱和居高临下地同情,从而扭曲了他们成长的道路,这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命题。希望我们能真正帮助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与社会接轨,提高竞争力,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付出力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韩京霏
支教 乡村文化 乡村调查 农村 新农村建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