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俄罗斯经营“近邻”的新规则,仿佛喊出了“再见帝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4-26 07:40

张昕

张昕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边中心副研究员

【导读】 俄乌局势再次剑拔弩张,最近双方领导人释出对话信号,似乎让局面有所缓和。但美欧、北约、东欧国家的对俄姿态,为此增添更多复杂因素。 打或不打,是外界最关心的直接问题;但俄罗斯如何处理“后苏联空间”的关系,是观察人士长期深入研究的议题。 3月21日,观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中心联袂举办“俄罗斯与世界”报告发布会暨系列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作题为“经营‘近邻’?俄罗斯与欧亚地区动荡局势”的发言。从乌克兰政治危机、克里米亚入俄,到2020年中亚动荡,再到2021年似乎硝烟又起,俄罗斯的“规则”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正在喊出“再见帝国”的口号? 下文为演讲全文。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参加观学院活动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昕】

在开始讲座前,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关注这个地区,或者说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关注这个地区。

大家看左边这四幅图,如果不看旁边的注释,能否判断出分别代表着2020年发生的哪些事件,或者说在所谓的“后苏联空间”或欧亚空间内部发生了一些引发媒体关注的事件?

左上角是白俄罗斯,如果懂俄语的话,还能看出横幅标语的诉求是什么。右上角是显示的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围绕纳卡地区的冲突升级,左下角是吉尔吉斯斯坦因为选举争议引发的民众骚乱,最后过于“热情”的示威者还冲击了议会大楼。右下角代表的是乌克兰或者说东欧的重组。这些事件不能说全都是在去年特定发生的,其中一些仍然在持续进展中。

如果我们的眼光只聚焦在去年一年的话,在所谓的大欧亚地区或者“后苏联空间”内,至少有这些被各界广泛关注的政治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20年对于俄罗斯周边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动荡的年景。以此作为由头,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代俄罗斯对于自己周围的空间,是怎么来认知的,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自己与周围空间的关系。2020年俄罗斯周边地区出现的这些冲突动荡,有多少是跟俄罗斯或者前苏联的传统历史政治结构有关,还有多少则会对未来俄罗斯经营自己周边地区将产生直接的政治或政策影响。

我想特别强调一点的是,虽然这次的话题中完全没有中国,但是如果在座的各位稍微敏感一点的话,就会发现这其中跟中国相似或结构性类似的地方很多,能找到的映照之处很多,希望今天的讨论也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思路。

1991年苏联解体对于当代的俄罗斯来讲冲击巨大,其中与今天主题相关的、最重要的两个冲击:一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霸权地位丧失,原来美苏两极对抗的地位非常迅速地消失。二是苏联作为一个辽阔的多民族帝国,几乎一夜之间崩溃。而事实上,这两个过程至今还没有完全结束,仍以不同方式在影响并塑造着当代俄罗斯如何处理、回应“我是谁”、”我跟周围这些地区以及地区中的人群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对俄罗斯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界定跟周边空间、人群的关系,上述两个过程并未终结。

在俄语中,“近邻”这个词用的比较多,意思比较接近中文里面的“周边”。这些近邻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想象中扮演什么角色?大概有点类似费孝通先生讲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俄罗斯的政治空间想象差不多也是一圈一圈的战略圈。第一个圈层就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第二个圈层就是“后苏联空间”内其余的这些国家,这就基本构成了俄罗斯传统意义中近邻的核心地位。其中的重要内涵有很多,很大程度上限定或约束了对俄罗斯而言如何回答“我们是谁”这一基本问题。比如说乌克兰,历史上俄罗斯知识分子早就问过,没有乌克兰,俄罗斯是什么?

近些年,俄罗斯自身对这个空间的表述也在不断演变,从“后苏联”到越来越多地演变成各种意义上的“大欧亚”,虽然只是表达文字上的差别,但背后有着更深刻的政治和政策内涵。

具体到政策层面,1991年以后一直到现在,出现了一系列由俄罗斯主导推动的、可以称为“经营周边”有组织、制度化的尝试,比如现在很少听到的“独联体”,在经济层面,之前有比较雏形的欧亚经济社区、关税同盟,现在已提升到欧亚经济联盟,还有双边组织俄白联盟等,在安全领域有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诸如此类的行动,都是俄罗斯在一体化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

2014年2月,乌克兰两万名反政府示威者在首都基辅独立广场上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图自欧新社

这里面的一个“高光”事件就是从2013年开始的乌克兰政治危机和2014年克里米亚的“回归”。当然,“回归”可能需要打个引号,因为对不同立场的人来说,“回归”的表达可能有很不一样的含义,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界定。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以克里米亚事件为核心来理解俄罗斯对“近邻”地区的基本认知和态度的变化。顺便也推荐大家,如果对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细读一下普京在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政府迎接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重回俄罗斯联邦的官方仪式上的长篇演讲。我个人认为,这是2000年以后俄语世界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政治文本,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在我的小文章里,以普京这个演讲为主要文本,我总结了当时俄罗斯认知自己与近邻关系的一组基本原则。

第一个,俄罗斯把自己定位在为一个俄语文明为代表的一个文明共同体的中心,这个共同体是所谓的“俄罗斯世界”,俄罗斯自我定位是这个世界的核心和保护者。这个文明世界的地理范围和包括的人群特征是有很大争议的。

第二个,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俄罗斯看来,当时西方世界已经明显处于道德崩溃时代,俄罗斯要跟西方慢慢脱离开,甚至不仅是脱离,还要反过来代表欧洲文明。现在的欧洲无法代表欧洲文明,欧洲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在“第三罗马”、在俄罗斯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按照这样的看法,崇尚文化多元性的“白左”彻底摒弃了欧洲文明的根基,所以未来俄罗斯会以欧洲文明保护者的身份来拯救欧洲。

第三点,其实跟第一点有很大关联性,认可将武力作为维护俄罗斯海外同胞利益的一个合理手段。这里又有一个微妙之处:谁是我的俄罗斯海外同胞。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比照,大家看春晚时会注意到主持人报一连串贺词,海外侨胞、港澳台等等,这是中国式的来界定谁是我们的同胞的一个差序表达。

俄罗斯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谁是我的海外同胞,谁会列入我认为可以用武力来保护合理利益的群体,这是有争议的。

最后一点,有着深刻含义的是,历史正义和人民意志高于任何成文法,所以俄罗斯有充分的道义情感、以及更强的历史正义性来让克里米亚重归俄罗斯。

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尤其西方政策界、战略界甚至一致认为克里米亚事件是破坏了二战以后整个国际秩序的一个性质极其恶劣、负面影响极其深远的事件。

2014年3月18日,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民众通过电视观看普京演讲。

回到“后苏联空间”这个话题,我觉得2020年这一轮俄罗斯周边地区动荡,发生了一些变化。这里我推荐俄罗斯智库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的一篇文章,他是一位相当有影响力战略评论人士。特列宁先生的一些观察与界定,和我自己对俄罗斯的看法有不少重合。在2020年这一系列近邻事件中,俄罗斯的反应其实是相当防御性的。尤其是欧美媒体、智库按2014年的那套行为标准来想象俄罗斯应该有更加全面、极端的反应,但实际的俄罗斯反应非常有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纳卡冲突,在“后苏联空间”里面,亚美尼亚总体上是跟俄罗斯利益关切最大、重合度最高、走得最近的。但冲突发生后,俄罗斯一直没有做任何直接表态,普京甚至说我们之间有条约,但条约只覆盖发生在亚美尼亚领土上的冲突。换言之,当时的纳卡冲突没有发生在亚美尼亚领土上,所以俄罗斯没有条约义务向亚美尼亚提供保护。后期俄罗斯虽然派出了维和部队,但实际上是一个很晚的防御性措施。

那么俄罗斯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也就是这里讲的最后一条,客观上承认并接受土耳其在这一地区重新进入的现实,也就是第三方重新进入“后苏联空间”的现实。

由此,特列宁先生总结了几个特征。他认为,经过2020年这一系列事件,某种程度上俄罗斯似乎间接喊出了“再见帝国”这个口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再以维护一个庞大的帝国体系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就像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所说“美国第一”,这边则是“俄罗斯第一”。如果需要自身付出太多的代价来持续给一个所谓的前帝国体系里面的国家或人群补血的话,俄罗斯可能已经不愿意承担这些额外的风险跟责任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前苏联”这个概念已经不复存在。

第二,与近邻之间的国与国的双边关系当然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会更多地超越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气质相投,领导人个人层面这些东西越来越不重要。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白俄罗斯这一轮国内动荡中,俄罗斯是以什么方式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的。

第三,就是在双边关系中可以做出承诺义务,但有上限。而且要再加一条,这是我的表达,这样的承诺义务必须对等,虽然不一定对称。

最后,不管是基于意愿或非意愿,接受第三方进入俄罗斯传统的近邻空间。除了土耳其这一最典型的例子之外,又不得不提中国。其实这几年,俄罗斯对于中国在中亚、北极等地区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是越来越宽松开放的,尤其是2013、14年以后。相比之下,起初俄方的戒心和阻击还是比较明显的。

当然,是不是就像特列宁先生所说的,俄罗斯从此就是进入了一个“再见帝国”的阶段,现在可能还是一个初期阶段,后续发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俄罗斯 苏联 近邻 乌克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将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