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国、蒋舟:名校毕业生进基层,留得住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9-15 07:55

赵志国

赵志国作者

基层政府工作人员

蒋舟

蒋舟作者

事业单位职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赵志国、蒋舟】

晚上9点,市政府的机关大院灯火通明。

在以往,这种情形是不太常见的,除非是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急难险重的任务。但就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大院里的“熄灯指数”被拉得越来越晚。

熄灯指数是机关大院里的年轻人发明的一个词汇,和“指数”无关,和时间指针有关。熄灯指数越大,意味着政府大院大面积熄灯时间越晚。通常情况下,在各种公考、遴选考试之前,大院的熄灯指数会爆发式跳增,这种跳增,会在考后有个明显的回落。但随着机关里的学历越来越膨胀,熄灯指数的周期性震荡趋势已经越来越弱化,与此对应的是,机关大院里熄灯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一、考还是不考,这不是一个选择题

政策研究室的小王,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小伙。五年前,刚来到这个单位,还是颇有点骄傲的感觉,毕竟自己是这个大院里为数不多的某老牌985高校的本硕连读研究生。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功底,一些颇有些技术难度的软件如SPSS、STATA等运用得飞起,做出的各种数据分析图那是相当专业,也正因为如此,备受领导器重,被委以重任。

然而他的这种骄傲感正在逐步消失。他发现,这五年来,自己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和他差不多条件的年轻人,有的甚至来自于常春藤。更令他惊奇和不安的是,一次某街道办前来取件的办事员,居然是毕业于美国名校的硕士。

晚上10点,小王合起那本厚厚的GRE核心词汇,准备回家。他并不是要出国,更不是要考遴选,他准备再报考一个著名高校的在职博士,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优势——而那所学校,英语是出了名的难。

考还是不考,在小王眼里,从来就不是一个选择题。他表示,不断膨胀的机关新入职人员的学历,让他越来越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恐慌,更让他惶恐。

二、名校进基层,乡镇不值得?

前段时间,清华北大毕业生就业杭州街道办一事刷屏,引来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考不上清华北大,都进不了街道办;还有人反弹琵琶,说考清华北大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要进街道办?

当然,以上都是段子,不值得深究。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亲民,机关新入职人员的学历也是水涨船高。

机关工作人员老张,一个70后的老大哥回忆道,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专科生都被称为“大学生”,昂首挺胸地入职。老张也是那个时候以专科学历被分配进来的。到了本世纪初,新入职的干部几乎清一色的本科以上学历,而且是“逢进必考”。有时候一些名校的学生,考到了乡镇或者一些县直单位去,市里看到后起了惜才之心,还要想办法把他们借调上来。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下基层”,市里也就顾不上来了。“市里已经习惯了”,老张言简意赅,却又意味深长地说道。

实际上,关于优秀人才赴基层就任,早已不是新闻。下图是笔者找到的一张某乡镇政府于2013年拟录取人员公示名单。这张图片上赫然出现人民大学、耶鲁大学这样的名字。

关键问题是,对于这些名校毕业生来说,乡镇值不值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大可用“伟光正”的语调,强调“是金子在哪都可以发光”,也可以从“扎根基层,大有作为”的角度去诠释这一社会现象。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名校高学历毕业生涌进机关里,以致于一些名校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为了规避竞争风险,宁可“屈就”于乡镇基层,这个从更广泛的视角去考察,究竟是市场资源的优化,还是人力资源的错配?

坦率地讲,我们也不知道答案。

三、他们,留得住吗?

前文提到了熄灯指数,起源于每年的各种公考、遴选考试。每到招录计划公布的时候,也是机关里人心思变、暗流涌动的时刻。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在暗自较劲。

毕竟,有志青年们,都渴望到一个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平台上去。

以前公务员招考不限制在职公务员报名,搞得一些低层级的机关怨声载道:越到忙的时候越找不到干部,大家都复习考试去了。后来这个政策收紧以后,机关里还是有一些事业编制的同志,也还有参加公考的机会。至于遴选更是向所有在职公务员放开。

县招商局的袁局长,有一次看到局里的年轻人,人手抱着一本《半月谈申论秘籍》,无奈地苦笑道:“咋了,这是都憋着劲不跟我干了,准备集体跳槽是吗?”

基层的优秀年轻人,有学历,有履历,自然是想“人往高处走”,这很正常。但另外一个客观的数据,每次公务员的考录比,大都在几十比一,热门岗位甚至要“万里挑一”。遴选也是一样。年轻人有想法,有热情,有冲劲,但更多情况下,他们都败在了冰冷的概率数字面前。考录比的基本面,居然成了基层单位人员稳定器的最主要砝码。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年轻人的激情和热情,本来应该是用来干事创业的,然而身处基层的年轻人,却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考取更高级别的岗位上,真需要干事创业的时候,或者考验他们处理事务能力的时候,他们却很难表现出和考试能力一样的优秀。

四、工作时间学习,违纪吗?

“坦率地说,这届年轻人,比前浪们上进多了。”70后的老张给我们介绍道,“不忙的时候看看书,怎么着也比玩手机、斗地主强吧?”

老张笑言,上个世纪90年代刚进入机关,工作纪律抓得不是那么严格的时候,他们几个小伙子凑一起就打扑克,脸上贴满了纸条。现在这种情况肯定没有了,但是和他年纪相仿的“老油条”们,还是会在闲暇之余玩玩手机,看看股票,打打游戏。老张觉得,只要不耽误工作,不忙的时候看看书,充充电,这也是应有之义。毕竟将来工作中说不定都能用到那些知识。

与老张持积极态度不同,纪律部门对这个问题是比较持重的。根据纪委的一位同志介绍,从逻辑上来讲,政府花钱雇佣职员工作,这些职员在工作时间就不应该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而学习、充电这些举动,本质上来说,是年轻同志为了考出去而进行的个人投资,应该属于“私人事务”的范畴。所以从这个逻辑上来讲,这种举动有“摸鱼”的嫌疑。

但纪委也不能因为这种事真的去抓典型,这种事是比较尴尬的。前段时间出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干部工作时间看小说,被某地纪委抓住了,让他写检讨。这事被该地纪委当做典型事例公布于众后,不仅没收到群众的点赞,还质疑声不断,说“纪委老虎不打、苍蝇不拍,成天拿这些小事凑数”。舆情出来以后,纪委体系在这种事上就明显慎重了许多。

该干部介绍道,如果巡查期间看到有人明目张胆地刷题备考公考、遴选,他们也会善意地提醒一下。对于这种现象,他们总体的思路是不提倡,一般也不处分。如果遇到看工具书的,比如外语资料,他们更是不会去干涉,“更何况,你纪委怎么证明人家干部学外语,将来工作上就一定用不到呢?”该干部解释道。

与大部分同龄人不同,小王从来没有透露过要走的迹象,他学外语,也是为了考取在职博士,从而提升自己在大院的竞争力。这种举动,意外得到了领导的默许,甚至还在私下场合夸过他“上进有担当”。但是小王还是比较谨慎,笑称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在领导看不见的时候翻翻书”,避免让领导看见,“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五、高学历,究竟有什么用?

高学历究竟有什么用?

面对我们这个问题,小王用力地想了想,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似乎没什么用。

根据机关选人用人的一些政策条例,对于博士研究生,享受副处级待遇(职级改革以后,改为三到四级调研员),硕士研究生享受正科级待遇(职级改革以后,改为一到二级主任科员)。但实际上,随着学历的膨胀,这些政策大都不能落实,或者缩水落实,比如博士给正科待遇,硕士给副科待遇。

而且,对于一些基层单位,比如说县乡两级,硕士研究生太多了,不能一来就都给个领导位置吧?通常的变通政策,是工资待遇提高一点,职级还是按部就班来。

小王所在的单位层级,是地市级,提拔空间较大,自然也可容纳下他这个博士副处的待遇。但实际上,即使他不考博士,四年以后按部就班地升迁,副处级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至于涨工资,几乎和学历没有关联,或者即使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有“土政策”,不同学历的人收入差别也不是很大。“余杭街道办面向清华北大招聘硕博人员,并开高工资,那个是人才引进的特例,没有典型代表性。”小王给我们解释道。

那么这个学历,既不能提拔,收入增长又有限,考了这个博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小王凸显出老牌985高校高材生的底蕴,非常哲学地回答道:“有些事情的意义,是不宜追问的。”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万一将来有用呢?”

小王还给我们讲了个大院里的段子,说十年前有个组织部的同志开玩笑,对着某个自学的同志喊道,“你的学历够提拔标准的了!”没成想,后来该同志被提拔公示的时候,他的专科学历在一大群本科、研究生的同辈周围,显得尤其“鹤立鸡群”。

六、从学历膨胀到学历恐慌,时代背景下的摩擦性矛盾

学历膨胀,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大概是随着全社会教育水平、教育层次的稳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平均学历大幅攀升,不光是机关单位,很多乡镇民营企业,都吸纳了一部分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甚至还有一些博士,做起了淘宝电商。

学历恐慌,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大概是本领恐慌的变体形式。习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尤其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这个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可是本领恐慌怎么克服?对于学霸级的年轻同志,似乎,考试能力成了有效抓手,这其实有点开错方、抓错药的意思。

对于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学习并不意味着要“刷学历”,更不是指“刷题”。刷题顶多练就纸上谈兵的能力,而本领的塑造,除了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更多是要在实践中进行领悟和创造。仅仅通过提升学历,或者聚焦于提升平台,觉得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身能力,这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

但不管怎么说,学历膨胀,对于我们的机关工作来说是好事,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有素质、有文化、有层次的年轻人,会运用更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去解决实际工作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似乎我们在大量高学历人才涌入社会以后,在选人用人上,没有做好充分的衔接准备。

笔者认为,体制内的人才选拔和上升通道设计,和学历之间、名校之间的勾连关系,还需要一个认真的梳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基层治理 高学历 学位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