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 很多西方学者质疑:中国有56个民族,怎么能说文化一体?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6-09 08:41

郑培凯

郑培凯作者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教授

【导读】 6月8日,首届文化强国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探讨岭南文化传承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助力人文湾区建设,不断提升大湾区国际竞争力。 本文整理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先生的演讲。未经演讲者审定。

郑培凯先生在文化强国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作主旨发言,图自主办方

郑培凯:

各位嘉宾、各位关心大湾区人民发展的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题目是:大湾区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关键词就是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讨论。

第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现在国际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特别是在美国。学者经常围绕历史文化因素,比如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种族族群、不同阶级,甚至是这些文化因素相互影响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1970年我到美国读书时,美国学术运动对传统的文化霸权第一次提出质疑。当时在加州斯坦福大学,比较早就提出大学通识教育要学西方历史文化,或者是世界历史文化。而在欧美讨论语境里,世界历史文化就是西方历史文化。他们提出,不要按传统的课题教学,而是要把不同信仰、不同族群、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作为讨论的关键,这才引起了所谓的文化战争。最主要的一批反对者,如耶鲁大学的艾伦·布鲁特别提出,最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经典,获取一元的认识。这个观点一直延续到今天,50年了,在美国教育、文化界,所谓的文化战争还一直在继续。

我觉得,多元文化的前景应当是融合而非对抗。昨天主论坛上特别提到习总书记对文明的看法,讲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我特别感动的是,总书记去参观了中国国家版本馆,这与文字和文字传承有关。另外,总书记还参观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特别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我很受感动。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也一直在关心中国早期文明的融合问题。现在的考古学发展,非常有意思。我小时候在台湾求学,学的很简单,中华文化五千年,皇帝、尧舜、周公、孔子,是一元的、从上而下的。中原文化一直都是核心,扩散到中国的周边。我们后来提出的区域文化,都是中原文化扩散出来的。

可是,现在的考古学清楚地表明,比如浙江良渚文化、山东胶春文化等,都非常重要。前几年最重要的发现,是在河洛文化地区发现双槐树,且发现了大量的城。这表明,在五千年前,除了中原地区文化,还有很多重要的区域文化存在。为什么后来中原文化独占鳌头、独领风骚,变成我们知道的夏、商、周?这牵涉到文化融合的复杂问题。古籍里面讲到一句很重要的话,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有时候是和平,有时候是对抗,最后还是要融合,得到和平的结果。

中原能够领导中国早期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习总书记参观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中国国家版本馆,是跟文字有关;另一个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与文明起源,即刚刚提到的五千年的融合有关。其中细节还有待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更进一步的研究。今天考古学家向我们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如此有趣、如此复杂,也并不是从中原核心扩散到外部,而是多元文化一起发展,共同融合。这对于理解后来中国发展的区域文化很重要。

“宅兹中国”出自何尊的铭文

我有很多西方朋友、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概念在逻辑上行不通;又认为中国有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所谓中华文化是一体的说法完全不对。他们的话,逻辑上可能可以成立,可是在历史事实上不成立。所以,我们要了解整个历史的发展。现在我们提倡“文化强国”,就是要让我们有一个全面的重新认识。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精力照顾文化,没有精力照顾教育上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因为很多我们过去学习的知识,我们以为那些知识构架是完全正确的,从来没有想过去质疑。至少我小时候的教科书是这样教我的,这些我们都要改变。今天,国家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对我们中华民族未来文化发展非常重要。

在西方,对于文化冲突与融合有很多不同的讨论。比如亨廷顿当年在《外交季刊》(一本与外交、战略与发展有关的美国著名刊物)中谈论世界文明发展问题,讨论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是他作为单个学者的想法,但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他后来写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文明冲突论,强调文明间的差距很难改变。这是传统西方的观点,特别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与现在中国文明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其实,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类似观点,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今天研究文化理论,总是讨论对比国者、他者,其实不是这么简单。

同样,在西方学术界,还有一位历史社会学家——沃勒斯坦,他出了一本书叫《现代世界史》,主要讨论从16世纪全球化初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整个欧洲开始出现殖民霸权。所谓殖民霸权就是文化霸权。他对资本主义统治世界不满,批判西方殖民主义,与其他几名大家不谋而合。一位是西方著名语言学家,他写了一系列关于世界文化秩序的书,影响很大;另外一位是法国杰出的历史社会学家波吉·莱尔,他把文化场域视作一个重要领域。他们都反对资本主义的核心。

16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欧洲的发展是世界的核心,所有欧洲殖民发展的地方,亚、非、拉都是边缘。而世界文明,就是核心扩散到边缘。在现代化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在很多物质方面,尤其是科技方面发展势头很猛,所以亚、非、拉都在学习,这是事实。可是如果上升到整个文明、整个文化将来的发展,我认为也存在政治方面的考量。沃勒斯坦最主要的理论没有具体指出谁是核心,谁是边缘,也没有提及东方文化未来发展,但是这一理论对整个社会学界有强烈影响。

回到中国的例子,我们来谈谈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唐朝以后,岭南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势影响,这个现象可以回溯到秦始皇时期。秦的版图一直扩张到百越,即今天的越南。但是当地文化的因素一直很强烈,这说明五千年前,中国各个区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比较均匀。一直到后来,中原文化的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文字,即汉字的出现。几千年前,甲骨文也是我们命名的,以前不叫汉字,叫文字,东方的文字。这个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文字的出现代表着文化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古人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整个宇宙的奥秘人类都可以掌握,所以连那些鬼都吓哭了。二是有理治。这具有中国文明特色,中国是血缘文化,比西方更强调亲属血缘关系,所以我们没有出现犹太教、耶和华的观念。并不是有优劣之分,只是文化存在差异。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原文明到了夏、商、周时期,特别强调文字和理治,因为一旦掌握文字与理治,在推广过程中就能够与邦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融合,形成多元的中华文化。

大旗头村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现存的镬耳屋均为清末建筑,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是广东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清代古村落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其发展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比如秦朝开辟地道以后,文化交流更加方便,中原文化不断地进入岭南,在岭南有许多发展。渐渐地,在岭南普通群众中经常出现客家与本地的通婚现象,这也是融合。到了16世纪,欧洲殖民活动出现之后,文化融合就出现了。英国殖民香港,澳门长期以来也受到葡萄牙殖民文化的影响。殖民是当地人并不完全承认殖民者文化,但是接受殖民者治理。欧洲大力发展工业革命,包括后期的科技革命发展,香港跟澳门都接触得比较多。现在回归以后,欧洲的新资源也进来了,这变成一个优势。所以,关键是如何利用多元文化的资源,如何为中华文明下一步发展新的“天下一家”体系打下基础。但是,现在还在摸索阶段。

我们传统说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要努力,在香港努力,在澳门努力,国内希望大家在大湾区更加努力。中央政策很清楚,方向很清楚、很明智。我觉得,各地应该设立大湾区多元文化发展点。怎么设立文化发展点?我们现在有很多科技发展,但是文化发展点比较少。我个人建议,有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与优越性,有可以发展的东西。同时,有很多优秀的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学者,甚至不限于华人,与西方接触得多,都可以发出邀请。可以发出短期或长期邀请,甚至设立工作站、工作坊。只要学者对中国有兴趣,且学有所长,有许多人愿意尝试,也有许多人好奇。

我时常去杭州跟苏州,与当地交流讨论在多元文化发展方面的建设。可能因为从宋、元、明、清以来,苏州、杭州、上海,即长三角一带,经济与文化发展底蕴深厚,而且文化敏感性强,所以吸收了很多工作站。我觉得,不论是官办,还是民办,官民合办,反正要办。这样,对于大湾区整体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会有很大的前景。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袁逸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