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诗咏:让年轻人哈中成为风潮,让哈日哈韩成为过去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6-29 08:06
【文/郑诗咏,整编/观察者网】
台湾当下政治混乱,培养政治新人非常不易,政治人物必须像小丑一般表演才能有媒体关注。而岛内目前“网军治台”显而易见,新闻、媒体大部分都被民进党所掌控,台湾民众也因为经济不佳,只顾得了生活,而对接收到的信息难以辨别其正确性,媒体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
更糟糕的是,台湾号称“言论自由”,但事实上,只要有不同于民进党立场的声音,就会被网军攻击,甚至是动用政府的公权力来找人民麻烦。
鉴于此,我们或许可以另辟蹊径,尝试——“以媒养政”。
打造样板英雄
在媒体被政党完全控制的现在,必须出奇制胜。只要艺人包装完整、形象定位成功,受到关注和青睐,成为媒体宠儿,其获得的社会信任度将远高于政治人物。当信任度已受认证,再多的事后刻意抹黑,效力都将会弱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歌曲能洗涤心灵,戏剧能深植人心,引起共鸣。如同一个好的政策实行,远比一份消费券得民心;一个好法官公平的判决,远比政治人物表现震怒、遗憾来得平衡。
在相关运作上,我们可以向韩国取经。
不得不承认,韩国的文创产业软实力已经深植你我心中。从《冬季恋歌》、《大长今》到《太阳的后裔》,从东方神起到 PSY、防弹少年团、BLACKPINK……“韩流”一波波席卷世界舞台,不但替韩国创造了极高的经济收益,也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及民族向心力。
2022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韩国人气男团“防弹少年团”成员田柾国,与卡塔尔歌手Fahad Al-Kubaisi登台合唱主题曲。(视频截图)
据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KOCCA)统计,2015年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共带来超过880亿美元的收入(占韩国GDP约6.4%),5年下来的年复合成长率更高达13.4%,这还不包括因韩流而带来的观光、医药、化妆品、食品、整形等其他产业的价值增长。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打造一个样版英雄。
打造一个英雄,不是指会打架的英雄,而是在各地角落的无名英雄。谁是英雄?是爸爸,是领导,是医生,是工人……能保护人、能付出的都是英雄,只要一个演员就能完成。
这方面,吴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吴京这位200亿票房演员,因参演数部充满“爱国正能量”的“战狼”电影而受到关注。当然,文化自信的背后,是国力日益强盛、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
为何台湾只专注政治?就是因为台湾人民心中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人民卑微地寻求那一丁点的希望与安慰。
本质上,对“英雄”的需求,源于民众对社会安全感的忧虑。不可信任的政府、不公正的执法机构、矛盾的司法制度,这一切都加重了社会安全感的缺失,令社会民众普遍对社会安全现状产生担忧。
台籍诈骗犯大陆受审,执政当局多次就此事向大陆提出严正抗议,强调此举违反管辖原则;然而在台湾社会上,不论蓝绿统独的民众,大多对此持正面态度,网民还纷纷感谢大陆协助“清理门户”。
2021年,从西班牙押解到大陆的46名台湾电信诈骗犯,在北京被判刑。台湾陆委会主张带回台湾审判,遭岛内网民嘲讽。(图/海峡导报)
诈骗犯遣送大陆令台湾民众觉得欣慰,除了诈骗犯难以唤起社会同情,也因为民众对台湾法制系统失去信心。经历了台湾诈骗犯从海外返台后被轻判甚至纵放的先例,如今,台湾岛内除了怨怒满腹的执政当局,台湾社会、媒体与民众对于此类问题的看待和思考已愈发理性、务实。民间已有认同大陆严法可吓阻这些嫌犯的声音,老百姓甚至开始拍手称快。
反过来说,台湾政府遇到的问题,就是人民不信任政府,无法建立一个可信的制度。
改变宣传手法
在台湾,每年50岁以上有20万人在消逝,40岁以下的人口逐渐成为主力,当20到40岁的新兴选民出来投票的时候,他们就成了选举胜败的关键。以韩国瑜为例,成败皆为自称“北漂”的年轻人,尔后的选举都以年轻人为主力。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当现在的一些政治人物还在追求孙中山精神、蒋公谒陵、三民主义时,年轻人根本没有共鸣,听不懂也不想听。一位政府文官以亲身经历为例,难过地说道:“我自己的孩子都不支持我的论点,那我要怎么说服我的孩子我是对的?”
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时期,人民对主要的政党或老派的政治主张都逐渐厌倦,转而醉心于“非典型”的政治人物。现在的政治人物不像以前需要有一份完整的论述或白皮书去说明他的政见让选民检视,只要表演得精彩即可得到媒体的关注。虽然理性的选民会告诉自己要的是一个有愿景、有方向、有做法的政治人物,但现实是,大多数选民就喜欢腥膻话题。
原因出在大环境的不景气。经过疫情肆虐,经济每况愈下,教育改革失败,年轻人无所适从,反而丧失自信心,什么都学不会;免除了二年兵役的洗礼,无抗压性,容易放弃,失业在家啃老,只能上网、玩游戏打发时间,所以才出现了宅经济、宅男腐女、直播、网红等怪现象。
其实早在删除文言文的那一刻,人民的素养就回不去了,而素养越低,智商就越低。商周600年却只用300字讲完。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谁是岳飞?什么是三国?这些常识已不寻常。
话说回来,其实这也是全球各地都在面临的大问题。当年轻人疯玩抖音的时候,时代也在悄然改变,实时改变策略才能赢得先机。
资料图来源:台湾“联合网”
一是借力使力,以他山之石攻他人之玉。
想融入异国人的世界,先要学会他们的语言,再学习他们的姿态,甚至是他们的口音和黑话。对年轻人也是如此,要用年轻人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慢慢地“洗白”回来——当年轻人在哈日、哈韩甚至是哈美的同时,为何就不能哈中呢?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比不上他国吗?为何不用当初美国人哈中国功夫一样,利用各国的文化差异去融合呢?
而且,台湾人喜欢跟风瞎起哄,嘴巴吃软不吃硬。例如网络媒体喜欢用假标题骗点阅,大家经常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并自我解读文章内容瞎起哄;例如媒体报道有人去排队吃拉面,隔天大排长龙,甚至衍生出“蛋挞效应”这个名词来形容跟风的台湾人;例如每天喊要“台独”,但问他们什么时候上战场,嘴巴说不怕,却没人愿意当兵!
因此,让台湾年轻人转向“哈中”,并不是一件毫无希望的事情。
实际上两岸早就一家亲,台湾人嘴巴讲不愿意,但身体很诚实。台美两地媒体、政治总是制造两岸分裂,两岸用语也大不同,但不妨碍现在的台湾社会充斥着各种大陆流行语,这甚至已成为世代的一种趋势。
具体说来,形容词“牛逼”“很火”“高大上”“给力”或是动词“忽悠”“犯二”“死磕”“坑爹”,都是台湾年轻人现在常使用的词语;其余像是食物的叫法或是日常用品如“合同”“视频”“U 盘”“短信”“软件”“酸奶(优格)”“洗面奶”,也都有不少人会用。近期“小哥哥”“小姐姐”“芭比Q了”“绝绝子”或是“YYDS”等来自于大陆的梗图或网络用语,在台湾更是爆红。
二是以媒体力量,凸显出“台独”人士的矛盾,并放大其矛盾。
比如,多揭露“台独”人士的真面目。如他们拿着美国绿卡大喊“台独”,再比如他们大喊勇敢的台湾人站出来打“高端疫苗”,自己却已打完两剂BNT。
结语
总而言之,台湾人民已对政府没信心,大多数人已开始耻笑“抗中保台”这四个字,这时正是放大矛盾的时候。
民进党从陈水扁开始到蔡英文,利用媒体制造与大陆人民的仇恨。我们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媒体制造出一个样版英雄,加深两岸演艺圈交流,制造出和乐气氛;同时,把民进党和台湾人民间的“抗中保台”矛盾放大,潜移默化地正本清源。
(6月17日,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台北市万华区合作社理事主席郑诗咏先生在主题为“数字化、消费与青年文化”的分组讨论中,发表了题为“让年轻人哈中成为风潮,让哈日哈韩成为过去”的演讲。观察者网已获作者授权整理、刊载演讲内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