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版图再造,当下需要赋权赋能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2-18 07:55

周汉民

周汉民作者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

【导读】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人们如何设想未来5年、15年的国家?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引领者的上海,会从何处发力,创新创造,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而孕育着这座城市的长三角,又将如何深度整合区域资源,成为中国发展的“破局”。 同时,这片区域作为双循环的中间链接点,将如何融合、承接国内国际交流,在全球事务中开辟新阵地。 在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公布之际,观察者网采访上海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先生。 以下为采访下篇。

采访上篇:1.7%和6%,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采访、整理/观察者网 朱敏洁】

· 长三角一体化对中国改革的意义,绝不只是经济

观察者网:上海“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全力优化全市各区的战略布局,要充分发挥各区块的最大效能, 这是上海自身内部的更新重组。如果我们把区域空间再往外扩,其实也是包含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如何使得上海本身的布局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布局充分融合,让相互借力效应最大化?就目前而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比较缓慢,主要的难题在哪里,从行政驱动、政策立法等方面来看,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周汉民:2018年11月5日的首届进博会上,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认为,这一重要宣示,地点选得极好,时机也选得极好。回溯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所提出的国家战略,可以总结为“五大战略、一个倡议”,一个倡议就是一带一路,五个战略,北方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有长江经济带发展,核心10个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南方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接下来就是长三角,加了两个定语,“一体化”“高质量”,全国唯一。最新的战略是去年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这就很清楚了,长三角地区,35.9万平方公里,全国大陆面积1/26,2.2亿常住人口,全国人口的1/6。什么叫一体化?就是经济发展的整个版图需要再造,这才是核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有3万字,12章,这是2019年5月13号在中央政治局审议的;6月3号在上海成立领导小组,由韩正副总理任组长,紧接着就开始推动在地理上临近的三个地县——“两地一县”建示范区,面积大概有2000平方公里,现在先集中在中部600-700平方公里搞示范。

长三角夜间灯光,正在“融”起来。图片来自新华网

一体化,讲得明白一点,就是同城效应,你能够想得到的事都应该在一体化的范畴中,包括就业、就医、就学、交通、通讯、文化融合等等,给长三角人民、给世界以稳定的预期。长三角一体化是要打造世界最具现代意义的都市群,作为目前唯一的中心城市——上海是龙头。当下必须逐步化解完全不同行政区域议事困难的问题,所以一体化要赋权赋能。如果能够做成,那对中国的影响是乘数效应,可以让中国的经济总量有一个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上海作为龙头,集聚的是功能,但其他几座省份各有特色。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江苏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7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二,浙江、上海分别排在全国第四、第十。安徽紧随其后,排在第十一位。

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时间要抓紧。借用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示范区示范要有时间限制,内容明确,及时复制,及时推广,更要强调辐射;我也曾在多个场合说过,我们要共同放弃“你是浙江人,江苏人,安徽人,我是上海人”这样的称谓,而是同为长三角人,如果能把“长三角人”这个名号叫响了,那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对中国也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真正动起来,就是在这里。为什么?我可以提供几个数据,长三角经济总量接近全国的1/4,这还是19年的统计;全国外贸的四成在长三角;更厉害的是利用外资总量去年中国排名第一、超过美国,这其中有62%投在长三角,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的三成从这里出去。如果长三角拧成一股绳,那就是一个伟大的力量,站在这样的历史观上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定要有序、坚定、加速推进。

作为领头的上海要做出更好的样子来,首先“十四五”中提出五大新城建设,其实就是做了一个新范例。这五个城市,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城市,每一个都有其特殊功能。比如南汇,原本就是一个县的建制;临港新片区是最大的自贸区;嘉定的汽车工业一直是支柱产业;松江从无到有,九座城市自发联合创设G60,如果说长三角占了中国经济的1/4,那么G60占长三角的1/4了;青浦,一体化示范区就在这里;奉贤新城的一个巨大促进力量是逐步向临港靠拢,并且还有东方美谷。

我重温了“中心辐射”这个词,我以为,中心辐射不仅仅是市中心辐射,市中心辐射指的是交通辐射、流量辐射,更是上海五大新城的中心功能辐射,这才是大辐射。

第二, 两翼齐飞,一头是临港,另一头应该是虹桥,虹桥可谓大事一桩,要专门做文章。从地理上来看,虹桥是长三角折叠起来的中心,辐射能量巨大。第三, 不得不讲到两端,我们称为南北转型,南面金山、北面宝山,这两个老工业基地不但要有新的转型,更要有亮点纷呈。所以我觉得上海的五大新城战略为长三角一体化做了最新的展开,有利于上海龙头地位的提高。

1992-2018年长江经济带夜光强度图,图自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网站

观察者网:那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本质上上海应该成为一个资源配置中心,让要素在周边流动起来,而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联系到近来热议的要素市场改革。

周汉民:是的,我前面提到五大链接,首先就是要素链接,再到产能、规则等等,层层推进。这些问题很深刻,应该推广开来讨论,对社会的影响会很大。

我曾给华东华南片区的全国政协新任委员专门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是《从世博会到进博会》。我说,国家赋予上海进博会的任务,应认识到这三个要点:第一,进口为主,不是不谈出口,而是一定会带动出口;第二以货物贸易为主,但一定要带动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事实上我们更缺乏的是后者;第三,进博会要带动别人对我们投资,贸易和投资是相关联的。

我从2018年开始呼吁,如果能把这几块做好了,进博会的效应还会进一步放大,那就是进口和出口相结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相结合,贸易投资共同提升,绝对不应该把进博会仅仅看成是上海的,而应是中国的。

从物理展示面积来讲,我们的面积扩大不了,但只要能够赋能,为什么不把进博会的效应搞得更大一些?进博会是一个理念,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借用一个比喻就是“拼多多”,所以上海要和长三角拼在一起,进博会要和其他展会拼在一起,像广州进出口贸易博览会、北京服贸会等,一旦这些板块互通有无,文章会越做越大。

换句话说,上海就是一个平台,英文可以用“hub”。资源在这里流转,赋能,并带动其他产业崛起。

· 进博会是可以诞生一个国际组织的

观察者网:但是这两年来,无论是国内外情势的不确定性,还是新冠疫情大流行,都对进博有较大冲击,大家都有明显感受,所以在面对可能的突发状况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上,进博会还需做出什么完善和改进?

周汉民:2021年的世界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仍是首选的前三个词汇。进博会要年年办,越办越好,我想第一条就是要因应疫情常态化管理,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我曾建议在进博会主要场馆开辟洽谈室就够,网络设施一应俱全,对方的人可以来,货也不一定需要来,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交易,一网联天下。

第二条,进博会绝不能办成单纯的进博会,很大程度上更是要把虹桥论坛打造成世界级论坛,向诸如达沃斯论坛看齐。进博会最核心的是论坛,如果能给世人留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不断努力行动,进博会的意义就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习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的两次讲话——2017年特朗普上台之际,2021年拜登上台之际,在这两个关键时刻习主席发表重要演讲,世界影响巨大,这足以证明论坛的重要性。

第三,进博会是可以诞生一个国际组织的,由中国人发起的国际组织不是太多,而是不够。大家可以回顾上合组织当年成立时的远见,如今想加入上合组织的国家,排着队都进不了。

我举这些例子无非想说明一点,上海要主攻进博会,把它真正打造成这座城市的一个亮堂堂的会客厅。一旦由这种论坛或联盟形式的组织起来了,就是可以产生一个具有全世界影响力的新天地。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场馆——国家会展中心,图片来自新华网

观察者网:确实,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在国际规则、国际组织中有更多的一些发言权,要提高规则制定能力,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周汉民:对,所以要赶快构想、成立,雪球是以后慢慢滚起来的,不要急于在起步阶段就大而全。久久为功,润物细无声。

观察者网:上面提了这么多的宏观问题,最后想落到普通民众的微观感受,也就是个体的获得感。就在跟您约采访的时候,正好浏览到年度经济数据新闻,看到读者的评论分成两个极端,尤其年轻人,一方面对宏观发展很乐观,但另一方面对微观经济很悲观。毫无疑问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尤其像最近的房价上涨。虽说政府采取紧急措施调控,但从长远来说,要如何逐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像住房、医疗或教育。上海作为一个人口流入型大城市,也势必会引起所谓“本地人”与“外来人”的矛盾,未来有什么解决或引导方法?

周汉民:让我说说当时为什么办世博会,历史上中华民族从未办过,2010年我们千辛万苦,奋勇争先,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办成了这件事。回到它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适应了今天世界城市时代的发展趋势。

人们的生活生活不外乎七个方面,就业、就学、就医、通讯、交通、文化和对未来的预期。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几千年前,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提问:人们为什么来到城市?为了生活;人们为什么居住在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我们做的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一句话,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刚刚发表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这层意思有完整的表述。

要解决当下面临的棘手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首先我们必须利用上海现有的资源把一件事做好——社会公平和平等。这极为重要,在目前不可能过分集中资源来办一件事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到尽可能的公平和平等,这就有希望。对人民的生活需求如此,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同样如此。

第二,新的发展要规划透明、方向明确,要让千万人向往,要让无数人振奋。

第三,要更广泛听取民意。上海市民的素质是高的,这次疫情防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市民配合,能做得到吗?所以要感谢人民,上海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要向有大爱、有力量、有担当的上海人民表达真挚的感谢。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建设人民城市,未来要做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几句话多么让人民温暖并在心底升腾起希望。我们一定不能辜负这一时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上海 长三角一体化 进博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