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我支持林毅夫吉林药方 但振兴东北这还不够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8-29 07:33

周强

周强作者

独立经济学者、《新市场经济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强】

近期,因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团队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共和国长子——东北的经济下滑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8月20日下午,林毅夫教授为吉林省发展改革工作研究班做“产业政策与经济转型发展”主题报告。吉林省发改委主任安桂武(左)主持会议。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付才辉博士做《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导读报告。图片由主办方提供,杨光|摄

目前,关于东北经济为什么下滑,主流的说法是计划经济后遗症。认为东北的重工业体系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属于计划经济行为,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落后;同时,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符合市场要求的勾圈凯、吃拿卡要等官僚腐败行为清除不彻底,阻碍了市场的形成和发育。

他们给出的解决办法,一是进行更彻底的国企私有化,二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同时,他们还以广东、深圳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私营企业很活跃,占的比例非常大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观点,比如认为是气候寒冷原因,东北人的性格原因等。

这种说法其实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翻版,初看起来有道理,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找到影响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他们多年来所开的药方不但没有药到病除,还会加重病情,加深了东北经济的衰退。现在,林毅夫团队要开新药方,他们赶紧跑出来为其方子辩护,并说是因为执行这个方子不彻底。

本文在此无意于批评新自由主义思想,而是希望借此对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进行再认识,因为只有原因找准了,药方才能开对。

我认为,林毅夫团队为吉林经济提出的发展轻工业的总体思路是对的。因为规模经济需要规模市场才能支撑和实现自负盈亏,因此违背自身比较优势的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巨大的投资和研发成本需要巨大的轻工业市场才能够支撑和自我输血。

文一教授的文章中曾论述过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我认同他的看法。重工业是山峰,轻工业是山基,基础挖掉了,重工业就立不住了。

至于吉林具体优先发展什么产业,是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商榷的。不过,在我看来,只是依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仅仅从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找出的吉林经济衰退的原因,还不全面,其药方虽然能够部分解决问题,但要实现吉林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这还不够。

导致东北经济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那么,东北经济长期下滑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原来是领先的,轻重产业是基本平衡和配套的,但是由于90年代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使配套的轻工业企业人为的消失了,重工业失去了发展的稳定基础,才导致重工业也发展得不好。

东北经济生态结构受损、经济下滑,虽然是从90年代的中小国企私有化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当时世界经济处于上升周期,全国经济更是飞速发展,在内外部因素的带动下,产生了抵消效应,所以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中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入新常态,抵消效应消失,该问题就全面地浮现出来了。

90年代东北国企改革的后遗症

上世纪80年代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前,是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在全球盛行的时代,新自由主义主张国企私有化,英国、俄罗斯、土耳其、智利等都在这个阶段经历进行了全面的私有化,英国在经历短暂的增长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是困难重重;俄罗斯、土耳其、智利等则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困境。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高潮,也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一度进行了一段暴风骤雨式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当时,由于仿效联产承包制实行搞企业承包,效果并不好——承包者短视行为严重、吃老本,加上新自由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盛行,普遍认为只有改变所有制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不过,当时并不是叫国企私有化,而是叫企业改组,抓大放小,时间从1995年9月开始,直到2003年以后基本结束。“放小”实际是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退出。

抓大放小,确实对激活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两个方面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一是不少国有资产被贱卖和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加速分化;二是大量的国企职工下岗和由此而产生40、50问题(用很少的钱被卖断工龄下岗后,年龄大了找不到工作,又没有社会保障和退休工资,生活十分艰难)。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统计,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东北老工业基础,光辽、吉、黑三省的下岗职工就达750万,占全国下岗总人数的25%。由于下岗集中且人员数量庞大,本地轻工业和服务无法承接和消化,很多人只能南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打工——因为这些地方有政策上的先发优势和人口优势,轻工业和服务发展较快,需要并且能够承接较多的劳动力,从而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大量流失。

 失业救济金领取本上,盖着殷怀淮最近的领取记录。他一个月的固定收入是223块。患高血压的他是沈阳电缆厂第一批下岗的,1996年没有了工作,妻子随后也下岗。他偶尔为别人演奏赚点儿钱,和妻子一起支撑起生活。孰料妻子一个月前离世,留下他,还有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 来源|新浪图片 摄影|周守静

东北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再加上大量的人口流失,当地市场严重萎缩,需求不断下降。由于规模效应下降,生产同样产品的成本就更高,成本更高导致价格更高,这些产品就要运到南方和中西部才有市场,这就需要支付较高的运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其轻工业产品无法和沿海甚至中西部地区竞争,所以其轻工业没能发展起来。

配套产业被破坏导致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下降

重工业是无法独自存在的,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其他产业。这种配套产业主要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的需要,二是人的需要、三是市场的需要。

生产的需要,主要是进行这些重工业产品生产和研发的材料、设备、人才、技术等,没有一定的积累,重工业是发展不起,也发展不下去的。

人的需要,是这些重工业行业的劳动者生存生活问题,除了医疗、教育、道路等公共产品外,结婚(性别比例平衡)、夫妻另一方的就业(就业平衡),将来子女就业与发展前景(代际发展平衡)等都是影响重工业劳动者是否留得住,是否有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市场的需要,就是生产出的产品谁来买,需求有多大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要材料、设备、人才、技术等都可以靠行政命令安排;改革开放后,这些企业一下子被推向市场,只能通过市场去购买生产要素。一方面市场化后重工业的生产要素成本迅速上升,另一方面当时国家对这些企业又是多取少予,没有给予改革的配套资金,而且还有不少的资金或任务摊派,从而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原有的企业垮掉了,新建的轻工业企业又没有竞争优势,那些剩下的重工业企业职工的配偶、子女就很难就业,这导致已有职工不安心,年轻人才不愿意来,企业年龄结构老化。再加上国家裁军,减少对军工等行业的订单,企业市场大幅缩小、利润降低,员工收入水平较低,无法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

同时,其他地方私营煤矿简单低成的开采(不少引发大量事故),让东北国有企业的煤炭缺乏价格竞争力。这些都严重削弱了东北经济发展的能力。

吉林发展配套轻工业资源深厚,不能放着金山银山往外跑。图为吉林精气神公司的长白山山黑猪在农博会上。

东北国企瞻前顾后踯躅前行

十八大以前,到底是加强还是削弱国有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的争论都比较多。国外经济学学者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认为国企没有效率,也搞不好,私有化是根本出路;国内绝大多数学者都深信并不厌其烦地反复宣传这种观点;不少官员也受其影响,或默认或成为这个观点的宣传者;私企员工和在校学生大多也接受了这个观点。

总的来看,在学术界,国企私有化的声音占主导;在民间,反对国企私有化的声音也非常强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指导思想不太明确,既不明确坚定的发展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遭到削弱的行为也没有坚定反对。

这就导致在国企建设和发展上思想多元,方向不明,行为随意。很多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没有信心和把握,对国企发展不关心、不用心、不支持,也不反对,任其自生自灭,对社会上炒作的国进民退,或者认同,或者不作声。而且普遍存在当有需要时,就想到国有企业,当出现问题时就认为国企是负担的现象。有时为了GDP指标,乱干涉企业的投资与发展计划,不顾市场规律地要求企业乱上项目或进行重新组合,不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不断给其增添大量的新问题。

尤其是与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相比,东北在政策上一直处于吃亏的状态。东北的重工业,与电力、石油等具有自然或行政垄断性质的企业不同,主要是装备制造、汽车、煤炭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实行自负盈亏,这些非垄断行业都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市场,老产品需要有价格优势,新产品需要研发投入。但是,政府没有给他们平等的竞争条件。

这些企业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办社会职能,要养大量的退休职工,还有医院、学校等,另外税收等方面的征收比私营企业更严格,实际纳税的比例更高;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重,不能要求私营企业做的,却可以要求国有企业做,不能要求私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却可以要求国有企业负担。

这样一来,与私营企业相比,他们的成本就更高,从而使其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足;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升级换代慢,或创新水平不高,这样自然竞争不过没有负担的私营企业。所以,当其他地区的私营企业发展相同的行业时,东北的这些国有企业就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因为他们一个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一个是没有任何额外负担的轻装上阵,二者竞争的最终结局早已注定。

事实上,不光是东北的国有企业,全国各地国有企业都存在相似的问题,都有相似的境况。有人说,那为什么广东格力作为国有企业发展得很好呢?一是格力是从乡镇企业开始的,没有大型老国有企业的负担,除了所有制,其他方面与私营企业的情况比较接近;二是政府采取了明确的与私企一视同仁的发展战略;三是一直维持并放手让比较优秀又有情怀的企业家管理企业。还有人说,那为什么华润等竞争性行业的老国有企业做得不错?那是因为华润是总部设在香港的国有企业,他们一直是市场运作,一开始就没有市场镣铐。

由于东北的国有企业比较集中,且在本地经济中占的比重非常大,导致相关问题在东北地区以比较典型的方式被反映了出来。它和俄罗斯、土耳其、智利等国私有化导致经济一蹶不振属于相同的原因和性质,只是它们是以国家的形式,整体呈现出来的,而中国是以东北地区为主局部呈现出来的。

破解东北经济持续下滑的主要措施

那么东北振兴究竟如何破局,除了林毅夫吉林报告提到的产业政策,我认为重振国企,发挥好国企的引领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即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

现在,如果靠市场的自由流动,很难实现人才与资本的回流,所以我认为,需要通过地方国企投资相关产业来带动人与资本的回流。另外,东北地区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抓好国企就稳定了经济的主体,基本面一旦好了,就会产生正效应,从而带动私企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

解铃还需系铃人。新一轮东北振兴国企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为一汽新能源车下线。新华社记者 林宏 摄

全面解除国企镣铐

为此,要牢固树立所有制不是问题,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竞争环境是否公平,成本负担是否相同,内部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干部任用是否得当,企业监督的内容、方法是否正确有力才是问题的思想,对国有企业敢于发展、敢于管、正确管。

通过政府的专业市场投资主体——国有投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积极投资,巩固提升不有过时的老产业,积极开拓新产业。政府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完全彻底地解除国有企业的市场镣铐,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真正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从而发挥出其在市场稳定性、市场融资能力、市场行为规范性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与私营企业差别化的独特竞争力。

建立互利共生的经济生态系统,补齐配套工业短板

重工业是不能单独生存的,必须有轻工业的支撑。这一点上我支持林毅夫团队的报告,因为没有这些轻工业的支撑,重工业生产需求和人的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人才流失。

作为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航天军工等重工业是其比较优势,应该发挥好。要守住并发展好东北的重工业,就要在建立经济生态系统上下功夫,围绕重工业的生产和人的需求,加大投入,把配套的轻工业建立起来,降低重工业生产成本,让家属比较容易的就业,子女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以及便利和质量较高的生活环境。

在初期由于没有成本优势,私营企业不愿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国有资本进行先期投入发展相关产业,等市场慢慢形成后,全国各地私营企业和私人资本就会自动流入。

吸引人才回流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东北人口流失比较严重,除了采用一般的经济发展措施来减少人口外流,促进人口回流外,还可以制定差别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比如实行三孩政策。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东北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提供水平相对中西部地区更高,但人口较少,有未充分利用的公共资源,增加生育率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利用率,且不需要太多的额外投入。二是增加人口内生增长水平,促进长期人口增长和结构改善。三是增加本地消费,增加当地市场需求总量,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提高当地GDP。随着消费的增加、人口结构的改善,会带来更多的创业和外部企业的进入,形成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经济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新自由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危机是普遍的,作为国有企业最集中、重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错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国内最典型的代表。东北地区要走出困境,最根本的是破除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统治和影响,不能再采用抽象概念化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当地经济建设,必须采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理论新方法。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张发展国有企业、解除国企市场竞争的镣铐,并不是要否定私有企业及其市场地位,更不是主张用国企取代私企,而是希望二者平等竞争,以己市场之长弥补对方市场之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苏堤
东北 直击东北经济 林毅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

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等发起301调查,商务部:一错再错

“令人鼓舞!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德最大反对党也来华:德国危机,中国紧盯

“我们坚持自由贸易和竞争,没感到中国车企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