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玮:外公回忆很多战友会在里衣留下姓名,哪怕被炸碎也能证明没被俘”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0-23 07:18

左玮

左玮作者

真写稿,写真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2019年的夏天,外公准备做眼科手术时,母亲告诉我:“外公参加抗美援朝时患了严重的眼疾,其中一只眼睛仅剩0.01的视力,一口牙也因为吃雪冻坏了,带了70年的假牙。”

我深受震撼,之后便缠着外公,请他讲述当年的故事。恰逢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也想为大家分享其中一二。

1950年,外公考入15军随营学校2野知识分子训练班,那年他15岁,是全连最小的战士。随营学校从四川一路北上,辗转安东、邢台和辽西进行训练。

十五军随营学校毕业证书

外公至今仍清楚的记得,51年的春节,秦基伟将军来了。秦将军对战士们说:“知识分子些,通通都剃光头,上战场负伤了好处理。大家看,我都剃了个(光头)!”说话间他脱下了自己的帽子,露出光秃秃的脑袋。

1951年8月,大军跨国鸭绿江后,外公被分配到后方的陆军医院,不久主动要求下连队,到了战俘管理营。

有那么一段时间,外公负责管理和照顾3个美军战俘。这些美国人刚被俘时十分担心会被折磨虐待,因而整日惶恐不安、唯唯诺诺。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战俘生活和想象中不一样,很快便放下心来,主动帮炊事班磨豆子、搬运食材,和志愿军战士们同吃同住。

有一次外公带着2个战俘去兵站搬运副食,临行前连长让外公多带一把20响匣子枪。

听到这里我脱口而出:“是不是让你遇到危险时一枪毙了他们?”外公看傻子似的瞅了我一眼,说:“当然不是!是要保护他们。去兵站的路上会遇到朝鲜老乡,他们恨透了美国人,如果没有志愿军保护,美国人就会被老乡们活活打死。唉……他们咋不恨美国人嘛,我在朝鲜东海岸呆那么久,一个健全的朝鲜男人都没看见。朝鲜的村庄全是一片废墟,连一个称得上房子的住所都没有。只剩了一些老弱妇孺,就连朝鲜人民军东海岸高机连都全是女兵。我们要保护朝鲜老乡,但战俘也得保护好。”

我大为震撼,身处现代社会,许多人已经很难相信在那个艰苦残忍的战场上,我们的部队依然拥有着光辉的人性和崇高的理想。也许正是这份信念的感召,才会让部分美军在战争结束以后,不愿回国反而选择留下来共同建设新中国;才会让众多归国美军自发成为红色宣传员,让西方政府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不得不编造“洗脑”谎言。(参考:纪录片《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

51年底战俘管理营被美军发现,2架野马飞机低空袭来,在外公上方丢了5颗火箭弹。外公眼疾手快,赶紧从平日居住的牛棚中翻了出来躲过一劫,炊事班班长却被炸裂起的弹片瞬间击穿了大腿,来不及抢救就停止了呼吸。

我军一位上士(此处上士非军衔上士。指连队司务处上士,上士职务编制用语为“给养员”,负责采买。)被炸碎的石块沙砾掩盖,外公和两个战俘一起挖了很久才把他挖出来。挖出来时,上士已经目不能视、耳不能闻了。外公冒着盘旋的敌机背着他躲进一个山坳里。那一夜,为上士做完紧急处理后,两人一起熬过了这个漫长的夜晚。外公哽咽了:“他难受,在地上喃喃着好痛啊、饿啊…但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在他身边坐着,不停的安抚鼓励他。”

第二天,部队将上士紧急转移至相对安全的后方。

外公在班长残缺不堪的大腿上裹上层层纱布以掩盖狰狞的伤口,大家为班长简单整理了遗容,白布裹尸将他埋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在我方阵地牺牲的战士,战友们尽力埋葬;扒拉阵地,也能找到战友的遗体,在上面插块牌子写上他们的名字,不知道名字的就统统写无名烈士;在敌军阵地死的,连个坟都没有,就这样埋骨在大山里。

在转移完所有战俘之后,外公和战友共十余人隐匿进溶洞,在百年难遇的零下40°的寒冬中,一起迎来了1952年的春节。

那年的雪太大太厚,溶洞的洞口被大雪彻底封住了。要出洞的时候得3、4位战士接力:第1位钻入雪中,第2位用肩膀顶着第1位的脚底,把他像钉子一样钉入大雪深处,接着是第3位、第4位……一直到第1位战士的身体“钉”穿积雪形成一个通道,大家才能沿着通道从那面雪墙中钻出来。

但抗美援朝中,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幸运的离开,有些南方的战士这辈子第一次见到雪,也是最后一次。

1952年冬,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多批美国飞机该军从阵地上方低空飞过、多次盘旋,却没有像往常一样俯冲投弹。第375团战士李广福首先在驻地金谷里山坡上发现大量苍蝇、跳蚤和蜘蛛等昆虫,随后部队在外远地、龙沼洞等地也发现了大批昆虫,形似虱子、黑蝇或蜘蛛,但又不完全相似,连当地村民也都不认识此虫。【1】

“我在路边、山头发现一些闷弹,它裂开后像牛槽一样,里面爬出很多带着鼠疫、伤寒这些流行病的昆虫、老鼠。美国就是想用生物战来让我们非战斗减员。我工作核心就是防疫,措施还是那些老手段:提高警惕、隔离病患、做好宣传。祖国也很快运来足量的疫苗,只是没有现代化的那些医疗器械嘛。”我忽然联想到了年初的新冠疫情,便问外公:“现在我们都知道是细菌战了,但当时部队很多战士知识和信息局限,大家会不会恐慌啊?”外公说:“都上战场了,有些战友(对细菌战)害怕是有的,恐慌说不上。它飞机在上面飞就飞吧,我们在下面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据统计,在反细菌战过程中,最终查出并确认的病菌,包括鼠疫杆菌、沙门杆菌群、痢疾杆菌、霍乱杆菌和炭疽杆菌等10余种。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同心协力,终于彻底战胜了美国进行的细菌战。军民卫生健康水平,也随着反细菌战的斗争的开展,得到了显著提高。1952年同1951年相比,朝鲜北部传染病发病率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美军实施细菌战,不仅未达到其预期目的,而且在政治上、道义上遭到了可耻的失败。【2】

1952年7月,外公编入29师87团,调至平康新城办公室。平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与铁原、金华形成铁三角,是敌我改变进攻防御态势的兵家必争之地。敌军投入的火力多到不可思议,美军建了强大的炮火封锁线,飞机不计成本地扫射和轰炸,炮弹密集得像下雨一般,天空都染成了红色。“就没一分钟安静过,到处都是飞机和炮弹的巨大声响。我回国后老长一段时间,听不到美军飞机轰炸的声音,反而不习惯睡不着了。”

平康一带是平原,十分利于敌人机械化部队推进。为了减缓美军的推进速度,战士们昼伏夜出,反复抢修混凝土工事。

“部队发的是解放牌胶球鞋,我们衣服上弄一些伪装,白天就隐蔽在山坳里,晚上修工事、挖坑道挖战壕。那坦克壕必须得挖4米以上,不然坦克陷进去了只要挣扎着把头翘起来,它又能出来了。”在我看来,那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外公和战友们一出动就得在山坳里隐蔽很多天,轰炸扬起的砂石嵌入了衣服,抖一抖碎石大把大把的掉,十天半月也洗不了一次衣服。“我们一周能吃一次白面,其余时候就用一些油盐干炒杂粮粉。哎呀,你没吃过北方那个高粱粉,香得很。有时候,还能吃到从美军那里缴获的豆子罐头、羊肉罐头。蔬菜就完全吃不上了,一些战士得了夜盲症,我的眼睛也在那时候不行了。白天还能看到点东西,太阳一下山,弯腰连自己的脚尖都看不清。”

“在平康指挥处的话,我就睡在弹药库里,医疗包放在窗沿上。每天要入睡前,我就会想……”外公顿了顿,补充道:“上了战场,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事。当时,很多战友会在里衣的前胸后背和四肢上缝块布,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籍贯。这样就算被炸得只剩下些块块,也能证明自己没有被俘,是烈士。”他叹了口气,接着说“所以我睡在弹药库时就在想,我不能在这时候被炸,不然连一点灰都剩不下了。”

耄耋之年的外公早已看淡生死,很多事情都不能在他的心里掀起波澜。他此次回忆战场旧事,也几乎没有感性的描述。可此刻我却真切的感受到,他平静语调下压抑着的,是怎样厚重的情感。

沉默了许久,我哽咽着说出了埋藏心底的疑惑:“朝鲜战场那么凶险,外公你为什么要主动下连队呢?就没想过后方要比前方安全吗?”外公坚定的回答:“没想过,想这些干什么啊。下了决心当兵,上了战场就不论生死,飞机来就躲飞机,上面让干啥就干啥!而且你看你说的,战场上哪有安全的地方,后方也牺牲了太多的同志啊……我成绩又不好,算不上知识分子,在后方机关浑身不自在,就提出了下连队。”

我目瞪口呆,在我查到的资料中——随营学校是战争年代直接为军队培训干部的机构。而外公的授衔书上,分明清楚地记录着他曾在学校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获得“二级模范”嘉奖;按照当时的规定,入朝后外公在后方陆军医院1年后就能提拔为军官,可他却主动要求下连队,去当一位普通的医疗兵。

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发小的外公——已经96岁高龄的老战士,华北军区13纵队、解放军61师182师的一位连长。他在立下赫赫战功后,在复员时以文化不足难以担当重任为由,拒绝担任领导职务,却主动跑到赤水河畔的古蔺县,在伐木场的保卫部勤恳工作直到退休。

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当下,恐怕很多人无法理解老战士们的抉择。后来我在翻阅资料时看到,时任15军教导司令班的孙侃战士回忆“当时的青年都崇尚革命英雄主义,参军想打仗、当英雄,对流血牺牲看得淡然,因此在机关工作的青年常有闹着要求下连队的。”【3】

这是一种怎样的觉悟,我无法感同身受,或许只能从战友给外公的离别赠言里管中窥豹、试图探寻那一颗颗初心——“纪奎同志,这个小笔记本送给你作为分别留念。并预祝你为实现你的远大理想,作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而努力!”

战友贾斌临别赠言

差点忘了件可恨又些许可笑的事。外公和几位战士在平康小山侦查时,遇到了呼啸而过的美军飞机,飞机空投了很多汉语宣传单。

“美国有钱啊,传单一捆一捆地丢。传单绑在雷管上,雷管如果在空中爆炸,传单就在空中四散开,漫山遍野都是。如果雷管落地没爆炸,我们就成捆的拿回去给炊事班生火,还能糊墙保暖。美军还空投塑料袋,塑料袋上印着联合国的标志,上面写着‘送给志愿军使用’……嚣张嘛,想吹自己‘联合国军’,又显摆工业能力,你看连塑料袋这种高档用品都能成批地‘送给我们’。”

外公清楚的记着其中两张。一张是“想想美军有头盔,你们怎么没有?”另一张是“他们说你们是人民志愿军,难道你们真是自愿的吗?” 我听着真是恨得牙痒痒:“美国这是打宣传战舆论战啊。”

外公冷笑一声,说道:“美国人太傲慢太无知了。他们只知道蒋介石的军队都是抓壮丁抓来的,一打就散,完全不知道我们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觉悟。”

与战友合影

外公的笔记本

1952年10月,在15军87团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战士壮烈牺牲。他的事迹极大的激励了全国军民,可当年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只能根据战友们的描述绘制画像。所以在这之后,一位随军记者被指派到前线,为每一个战士拍了照片,关系亲密的战友还会互相赠与。我问外公,照片拍得怎么样?外公笑了,他说住在山坳里,轮到他拍照了就钻出来,灰头土脸有啥好看的啊。只是他印象很深,轮到他拍照时太阳开始下山了,那天的晚霞很红很美。

外公说到这里时,眼睛透过我看向远方,淡淡地笑着,表情非常柔和。我静悄悄地不愿打断老人的回忆,甚至不敢揣度他此刻的所思所想。

还来不及擦干泪水,邱少云战士牺牲后的第三天——1952年10月14日,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上甘岭,也许是朝鲜战争中最狰狞的一面。“范弗里特弹药量”再次恐怖上演,仅仅47天,美军向我军2个总面积才3.7平方公里的高地投放了190万发炮弹、航空炸弹5000余枚,阵地平均每平方米就承受了约80发炮弹的侵袭,最高频次甚至达到每秒6个。石头被炸成齑粉,树木都被烧焦,山被轰得一层一层往下削。15军参战的27个连里,16个被多次打光重组。其中15军45师134团8连,不到200人的连队多次全连牺牲重建,累计阵亡接近1000人,阵亡率高达500%!【4】

外公在一二线之间抢救和转运伤员,在简陋的条件下争分夺秒地清创、取弹片甚至给战友截肢。外公说,最多的时候,仅他直接经手的伤员,一天就多达200余人,少的时候,每天也有几十个。伤员实在太多了,一个医疗兵得管好几个病区。有些战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不宜颠簸转移,只能在简陋的防空洞中进行手术;伤势稍轻的,医疗队顶着炮火在山坳和掩体中穿梭,将战友送往后方……

提到上甘岭,外公饱含泪水沉默许久,不愿再提。我尝试从外公当年的工作笔记中窥探一二。寥寥几笔,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枪弹伤、炸弹伤、燃烧弹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乌有,鼻腔中仿佛都充斥着血的味道。

如今山河已无恙,外公关注着韩国归还志愿军遗骸的每一次、每一个细节,他有一个随身小本本,记录着相关新闻报道。

1954年5月,外公准备回国。

他们回国的时候比58年回国的同志们隐秘而低调。联合国组织了一些中立国诸如瑞士、瑞典、印度来监督停战,在各个运输线设卡检查,即所谓的“防止双方部队调动”。

战士们都安静地躲在闷罐车里,印度检查闷罐车时,随意看了几眼便放行了。我正庆幸印度的草率使我军顺利通行时,外公笑了:“(那时)哪个敢得罪中国嘛!我们把美国都揍了,这些中立国也不敢小瞧中国了。闷罐车里是什么,他们清楚得很,检查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提及此处,外公的眼睛里有星星。

抗美援朝,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让全世界第一次承认——新中国和以前不一样了!

告别朝鲜,外公和战友们从图门江转移到武汉,中途晃晃悠悠到了北京丰台车站。刚一到站,庞大的欢迎队就来迎接战士们了。欢迎队喜气洋洋、载歌载舞,姑娘们上车拽着战士,邀请他们下车共舞。我笑道“你们是英雄,大家欢迎你们嘛。”外公摆摆手,说:“我不是英雄,我就是个普通战士,平常得很。那些英雄,回不来啦,可能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或许,这也是外公很少对我们说起这段往事的原因。

外公的军旅生涯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他回国之后参与辽东半岛军演等,那是后话且压下不表。

嘉奖留影

而我外公的眼睛拖了那么多年,却冒险选择在2019年9月做手术的原因是:他急迫的想恢复视觉,想将那一年的70周年大阅兵看得真真切切。

幸而那场手术很成功,观看阅兵时外公激动得滔滔不绝、手舞足蹈。我的外公性格沉稳内敛,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感情如此外露。看完阅兵后,舅舅又开车带他去了遵义和太平纪念馆,并在那边住了几天,结果整个国庆假期他都激动得睡不着。所以当我缠着他回忆抗美援朝时,妈妈就在旁边多次叮嘱我:第一是只能早上问外公问题,不准晚饭后录;第二是一次不能聊太久不能聊太深。

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前者是古老中国百年耻辱的开端,后者则是重拾民族尊严的开国之战,是新中国重回世界之林的第一记响亮吶喊。

今日,鸭绿江水依旧缓缓流淌,当年战场的硝烟已渐渐散去。和平表象下暗潮汹涌,美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对中国进行着猛烈的攻击。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5】的伟大精神遗产,在此時此刻显得愈发珍贵。

向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向无畏的中华儿女致敬!

参考资料:

1.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历史考察(上).人民网

2. 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历史考察(下).人民网

3.《上甘岭战役亲历记——一个抗美援朝老兵回忆上甘岭战役始发情景》

4.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CCTV4

5.《金一南讲座:朝鲜战争的重大意义》.bilibili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老兵 抗美援朝 回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