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法治 社会
北美 欧洲 周边 亚非拉
科技 工程
区域 产业 生活
艺术 体育 传媒 历史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在当前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财政政策应该负起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责。私人投资只有在看到公共投资为企业赢了创造了强烈的外部效益之后才会跟进,加大投资力度。
最近,大妈大爷们据说有了新的生财之道,举报某某银行的理财“刚性兑付”。事实并非如此。按照目前的规定,保本型理财不仅合规,而且合法。不过,即便没有大爷大妈监督,银行有一天也会兜不住,都在拼命把居民财富吸收成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成了金融菜市场。
高息揽储很新鲜么?清末就有了!1897年的上海,山寨银行家遍地皆是,不少小钱庄甚至纷纷开出远超其资本金的承兑票据。这种完全失控的票据发行,最终引爆了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及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史称“贴票风潮”。5年后,天津完美复制了危机,袁世凯力挽狂澜。但全国群起仿效,又酿成了铸币大跃进……
前段时间热炒的“钱荒”被一些人称为“中国式危机”,仿佛债务危机马上就要爆发。其实“钱荒”在中国出现过不是一次两次了。朱镕基时代整顿金融,多少家金融机构倒掉了,也没发生什么危机。中国政府已为产业升级做了大量引导,本轮“钱荒”或许正是一剂经济结构改革的催化剂。
导致六月流动性危机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抛弃了创造过去35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速的政策,转而主张“消费带动增长”的理论。不幸的是,事实上主张“消费带动增长”概念的这些人并不明白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最近,中国许多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许多投资产品支付6%的年化收益率,比银行监管机构设定的3.3%储蓄利率上限高得多。理财产品的飞速发展始于大约五年之前,受此引诱,中国大大小小的银行纷纷开始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为了遏制狡猾的贷款业务,中国政府的种种举措让全球股市于6月末陷入了疯狂的震荡。
各地利率飙升,金融机构四处借钱,不管是谁,只要手里捏着几百万现金,就可以对平时趾高气扬的银行经理耀武扬威,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网银的技术问题被放大成直指中央政治局的传言……观察者网特约评论员马平撰文解惑:这钱都去哪儿了?
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国有银行的确出现了钱找钱、钱追钱这种空转的情况。通过改革解决这些问题,把呆账坏账剔出去,不要呆账坏账影响正常的资金流动。同时地方财政也应该启动重组,给地方财政找到一个比较可靠的、可持续的新的税收来源……
央行紧缩银根,希望“盘活存量”。但甩手六周能解决六年问题么?要在不解决市场扭曲根源的情况下,让存量资金从影子银行转入实体经济,那就不是“盘活”而是“割肉”!“存量资金”当然是不愿干的。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是不可能自我修复的,只能靠央行对金融市场进行行政干预,才能解决市场扭曲。
居然有人把银行交易系统故障与“钱荒”联系起来,这错谬太大了!起哄银行不仅立场正确,而且很有快感,但这并不会为你带来丝毫真正的收益。相反,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好好了解一下钱和银行的故事,面对相同的新闻,或许能在别人起哄的时候,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判断。
这次“钱荒”的爆发,是对近几年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一次清算。中央和银监会,近年不断出台限制政策,但各家银行使尽各种招数规避监管。许多企业把钱投在理财产品上,故意逾期不还钱,造成银行的资金链断裂……
近日,“钱荒”成了热门话题,甚至有观点认为,目前的资金短缺情况已经达到史无前例。但央行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注入资金,此外,李克强讲话中提到“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释放出强烈信号。那么,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