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法治 社会
北美 欧洲 周边 亚非拉
科技 工程
区域 产业 生活
艺术 体育 传媒 历史
我们按照一般常识的理解,认为发展新经济,特别是与装备制造业相结合的新经济,应该可以为东北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但是,我们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潜意识里已经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原则——即增量改革和在发展中解决老问题——在东北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在对东北经济能否振兴的讨论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是对东北旅游业的讨论。东北的“冷资源”能否成为一块旅游经济的热土,对整个中国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对南国人民而言稀有的冰雪景观,可能是东北最值得开发的第三产业资源。
继“投资不过山海关”之后,甚至有说“沈阳五年来没有外来企业来投资”的。这怎么可能?去年九月份我刚去过盘锦,发现近几年来其吸引的外来投资数以千亿元计,投资者包含国企、私企、外企。依靠外来投资,盘锦正在迅速崛起为重要的化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粮储基地。那些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他们到过山海关外吗?
朝鲜核危机,国内媒体没人看到这是东北发展的历史机遇。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朝鲜同意开辟一条中国从吉林到日本海的经济走廊,使吉林和黑龙江也有出海口。经济走廊可以建经济特区,由中国主导,朝鲜参与,同时吸引俄国、韩国和日本投资。
东北是否真的需要发展轻工业?很明显,肯定有这个需要。东北经济缺乏活力,跟过度单调的产业体系有直接关系。所有人的生计都依附于少数的几家国有大企业,这种情况下,要想破除官僚主义作风,消除民间对“体制内”的热爱和对“关系”的迷信,是很难的。
《吉林报告》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东北振兴的大讨论。林毅夫团队称,如孙建波等“对各国发展经验毫无所知,居然没有看到报告就第一时间言辞激烈地抨击”。此外,还点名了田国强等经济学家,称他们一提起“产业政策”就一概否定。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吉林课题组针对近期《吉林报告》引起的争论作出的统一回应及总结。本文解释了撰写《吉林报告》初衷、分析思路、诊断出的症结及其破解的方法。
黑龙江乃至东北的经济转型,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说些批评的、丧气讽刺的话,甚至是风凉话,只会自丧志气,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东北更多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对东北GDP增速下滑要实事求是分析,不要丧失信心。
近日,对于林毅夫给吉林开出的药方一直热议不断,吉林报告课题成员也多次予以回应。但林毅夫一直未就此次发声。本文是林毅夫弟子王勇的微信群,就吉林报告展开的大讨论,双方针锋相对,犀利碰撞,林毅夫也首次就吉林报告发声,并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林毅夫团队为吉林经济提出的发展轻工业的总体思路是对的,只是其依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仅仅从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找出的吉林经济衰退的原因,还不全面,其药方虽然能够部分解决问题,但要实现吉林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这还不够。
我曾在东北地区生活多年,也是20世纪90年代激进国企改革的亲历者。当年“下岗潮”的时候,某些领导和经济学家认为东北地区经历的不过是阵痛,挺挺就好,历史证明他们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东北不是遭受了阵痛,而是患上了产业结构不佳等严重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