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法治 社会
北美 欧洲 周边 亚非拉
科技 工程
区域 产业 生活
艺术 体育 传媒 历史
关于听障群体的处境,我想提几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首先,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助听设备并不是每一个听障孩子都用得上的。实际上,对于残疾人辅助设备,残联是有补贴的,但是一个体验好的助听器,三四万都是少数,而人工耳蜗更是昂贵,补助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政府削减开支的时候,能有这些新的捐赠当然是好事情,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金钱毫无疑问也意味着权力和影响力……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富豪们在借助慈善行为获得极大的权力,人们才更有可能认识到慈善活动就是有钱人发声的工具。
2016年,层出不穷的难民事件震撼着全球。但是,有一名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正默默付出努力,希望能为非洲肯尼亚的难民们带来一些改变。
迷失在扎克伯格的豪捐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他的钱会被投入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而不是一个慈善机构。根据国税局的定义,这根本不是一笔慈善捐赠。股神巴菲特曾说过,最富有的美国人并没有通过缴纳足够税金回馈社会。扎克伯格先生还有大把时间来领悟这句话。
中国的公益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关于公益慈善的事件却频频成为舆论焦点。政治与公益之间的边界与合作也在一场场纷争也愈显扑朔迷离。没有哪一种慈善遗世独立,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力量,或许才是最大的慈善家。
ALS现在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名词,这种原来连大多数学医的人都不了解的疾病,已到了几乎家喻户晓的程度。当热潮过去,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
当李云迪完成冰桶挑战时,他会点名小时候一起玩泥巴的不知名张三,还是会点名王力宏呢?马云如果完成冰桶挑战,他会点名自己公司的保洁阿姨还是点名马化腾呢?
许多明星富翁惟恐白白错过这一次廉价赚“点击”的机会,有挑战要上,没挑战创造挑战也要上。当“冰桶挑战”变作买椟还珠时,普通人凭什么陪着他们发疯?
富人的慈善项目在中国互联网上屡屡引发争议。无论哪个国家,只有政府社会支出才是人民社会保障的根本来源,而非私人慈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开支以及由此所需的税收将不断增长。这恰与皮克提对财富征收直接税的主张契合。
关于中国慈善,公共舆论中出现了两套“两个凡是”版本。第一套是:凡是中国的慈善就是不好的,凡是美国的慈善就是好的;第二套是:凡是中国政府的、或者与中国政府有关的慈善,都是不好的;凡是不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国内外民间资本家的慈善,都是好的。果真如此吗?